【作者简介】
女真,原名张颖,1964年生于辽宁,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编审、一级作家,曾获中国图书奖等多种奖项。现为辽宁省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艺术广角》执行主编。
【摘要】新媒体是文艺批评的新瓶,新瓶还要装新酒。新酒的新,应该新在思维方式。新媒体艺术批评的思想资源,源于传统,离不开艺术史的积淀,但必须冲破陈旧保守观念的藩篱。面对新鲜的艺术现场,用新鲜的表达、新鲜的阐释,带来新鲜的接受。惟有新,才能为新时代的新人接受。
【关键词】文艺批评 新媒体 碎片化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传统文艺批评远离艺术现场,远离读者,只在小圈子内循环
当代文艺批评,大致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高校、科研院所系统的学术论文,一般的载体是各种学术期刊、大学学报;二是文联、作协、出版传媒系统期刊杂志上发表的理论文章,这类批评中的一些短章,经常在各种报纸的理论、副刊版面上呈现。
高校、科研院所系统的学术论文,是近年来饱受诟病的一种批评文体。这类论文大多为完成学位或是科研量化指标而作,不排除真知灼见、有感而发,但不必讳言,很多论文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功利的写作出发点,注定了这类文字缺少激情,不可能引起普通读者的关注、互动、共鸣。除了作者本人和后来的论文撰写借鉴者,这种文章基本没有圈外读者。同时为了检索方便、符合“学术标准”,这类论文通常以关键词开头,以注释、索引结尾,内文经常罗列翻译、引进的概念、术语,晦涩难懂,还有些欧化的长句子拗口难读,写作内容多偏向艺术史,与当下艺术实践搭界的不多。即使论述艺术实践,也因为作者远离艺术现场,或者用生硬的理论硬套创作实践,隔靴搔痒,对艺术实践总结不到位,更不可能产生介入意义。学术新八股文,应该是对这类文章比较贴切的概括。
与学院论文同时存在着的,是文联、作协、出版系统的文艺期刊或者报纸上的批评文章。这类文章在文体上更灵活多样,相对更切近艺术实践现场,表达上可以更率性、随意,除了文化部门的大小官员、专业批评家,也吸引了一些从事创作的艺术家或者社会上更广泛的文化人参与。但这类文章的缺点,一是相当一批作者立场站得太高,心态、文字上居高临下,俯瞰的气势让圈外读者感觉自己在“受教育”,心理接受上先隔了一层;二是缺乏真正的“批评”,不愿或不能发现问题,以“文艺表扬”为主,“红包批评”“人情批评”的嫌疑由此而生;三是写作者理论修养相对不足,表述浅显易懂了,却往往又缺乏深度、灼见。这一类批评文章,普通读者、观众仍旧不读、不看、不愿意买账,归根结底,仍旧是在小圈子里流传。
远离艺术现场,对艺术实践缺乏影响、促进能力,不能对观众、读者产生观赏引领,是最近几年主流媒体不断呼唤“增强文艺批评有效性”的潜台词。
新媒体文艺批评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迎合了碎片化的阅读新潮流
文艺批评与创作、欣赏的隔阂、脱节,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正在发生变化。一种新媒体时代的文艺批评冲击波正汹涌袭来。传统文艺批评遭遇了空前的挑战,已经被新媒体拉下神坛。
互联网、新媒体兴起、普及,任何个人都可以方便地通过博客、微博、微信发表自己的想法、见解。关于文艺的种种话语,表扬与自我表扬也好,理性批评也好,无理谩骂、无节操吹捧推销也罢,在新媒体平台上快速传播、想看不见都难。这些新媒体上的文艺批评、文艺吐槽,有艺术作品的创作者对自己作品的亲民展示,有普通观众的观感、读后,有文化产品公司水军和推销商的灌水、炒作,也有匿名或者不匿名的专业评论家利用新媒体在努力发声。
新媒体上关于艺术的一些文字,随性、率真,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与读者站在同一地平线上说话,谈论的大多是艺术实践第一现场,接地气,但鱼龙混杂,真知灼见与牢骚吐槽、商业利益齐飞。不必经过传统报刊的审查、删改,没有明确的稿费收入、利益假想,匿名者的大胆直言,越来越适合于从新媒体上接受信息的当代观众、读者。他们对文艺批评的需求,通过新媒体,电脑或者巴掌上的手机,通过上下班地铁、公交车上或者学校课堂上的集体温柔俯首,几乎完全就可以满足了。
受新媒体冲击,因阅读、接受习惯的改变,刊载传统批评的纸媒生存越来越艰难,书籍印数下降,报刊订数萎缩,这是不争的残酷现实。传统纸媒为了显示存在价值,也在利用新媒体寻找出路。书籍数字化,期刊网上阅读,微信公众号大量出现,这些都是突破的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