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当一定范围内文艺乱象丛生,迷失方向、出现偏差而不自觉时,就需要严肃的文艺批评及时站出来,发挥其引领方向、评判是非和纠正偏差的重要功能。
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镜子,是疗治不良创作症候的良药,是引导文艺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繁荣文艺创作,离不开文艺批评的健康发展。纵观近年来的文艺批评,成就当然不容否定,但问题同样不容轻视。重塑科学、健康、锋利的批评精神,是文艺批评建设的当务之急。文艺批评的价值,在于及时针对文艺现象、文艺活动、文艺思潮进行科学的分析、阐释和评判,最终在成就和不足、优长和缺失上作出判断和批评。越是活跃开放的文艺环境,越是纷繁复杂的文艺现象,越需要文艺批评秉持严肃科学、理性公正的态度,甄别良莠,明辨是非,推动正确文艺观的建构和文艺的健康成长。
文艺批评该聚焦何处
在当下文艺批评场域里,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声音微弱,批评理念、判断标准混乱,文艺批评本身也面临边缘化趋势和公信力不足的问题,这和当下一些批评家批评精神缺失、批评锋芒消退,文艺批评褒贬甄别功能弱化,沦为表扬和自我表扬,甚至是庸俗化、工具化的吹捧和造势有很大关系。
今天的文艺批评家面对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局面。社会舆论和文艺创作潮流多变、取向各异,相关的话语环境和利益关系愈发复杂多样,批评话语附着的外部因素和引发的场外效应繁复。但这不意味着批评家可以迷失立场、放弃原则、随波逐流,失去起码的辨识能力和批评意识。批评家必须以探索真理、揭示问题、真诚批评为天职。虽然在市场经济、商业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下,人们的价值观、利益观发生了很多变化,但这不意味着批评家可以把个人毁誉荣辱和一己私利放在首位,无视甚至离弃批评家的职业良知和底线。
现在,有些批评家在不良思潮、低俗趣味、错误思想面前不敢发声,不敢旗帜鲜明地提出批评。有的批评家眼里全是面子、圈子和人情,一味跟在创作后面点头应声、庸俗吹捧、拍马奉承,表扬唯恐没能说足说尽,批评则躲躲闪闪,甚至有的操守沦落、格调低下,把文艺批评视为博取学术资本、为人炒作造势的工具。当批评家远离了批评,当批评 一概沦为表扬,批评的意义也就此失去。这样做不仅破坏文艺创作的生态,违背文艺批评的本质,而且使批评家失去了存身立言的根据。
文艺创作是公共产品的生产过程。文艺家和批评家都需要把持公心。无论批评还是表扬,出发点都是社会的文化价值和群众的文化利益,这个利益包括思想的、价值的、审美的。在这个前提下,文艺家和批评家完全应当坚持标准、坦诚相见、平和包容。一个好的文艺家,善于在接受批评中不断进步。而一个合格的批评家,必须对得起批评家的身份和责任,经得起品格和底线的考验,在褒贬甄别中体现对文艺,对社会和受众的担当。唯有如此,创作和批评才能共同进步。在文艺发展进程中,少不 了探索与争鸣,创作和批评都需要不断地深化认识、提高水准。没有批评的态度和批评的声音,一片叫好和表扬之声,就难有深化和提高。有了批评才能有论辩和切磋,真理总是愈辩愈明。
时下的文艺批评,面临着艺术标准与商业标准的博弈。一些批评家,对批评对象的选择,不是从艺术的立场出发,而是从商业的立场出发,哪些作品在市场上受到热捧就追踪哪些作品;对文艺作品的评判,以点击率、收视率、销售量为依据,认为有了好销量就是好作品,用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
面对市场,批评家的责任是培育和引领,而不是迎合和屈就。以批评家的良知和担当,坚持思想和艺术标准,在大量潮水般涌来的文艺作品中披沙拣金、去粗取精,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高度集中的精品佳作淘选出来,推介给人民大众,造就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积极健康的时代风尚,才是批评的价值所在。当下的一些批评家恰恰把立场搞反了,将商业标准凌驾于艺术标准之上,被市场牵着鼻子走。批评家不是引领市场、引导消费,而是沦为了市场的推手、金钱的奴隶。一个时代的美学风尚,不应该是市场消极选择的结果,而应该是艺术家和批评家合力创造的结果。某种程度上,一个批评家的良知和纯度,就体现在他将艺术标准置于商业标准之上还是之下。
人民大众需要具有批评精神的文艺批评。搞理论装点、简单套用,用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甚至良莠不分、颠倒是非,这样的批评丧失了批评的精神和品格,令人失望。批评的精神是为文艺负责、为大众负责的精神,是批评家淬炼自我、与人民共进的精神。重塑批评精神,正确的文艺思想和方针才能真正成为主导,文艺批评才能重新找回失却的地位,文艺的成长才能蓬勃向上。
以批评促繁荣 开创文艺评论新风
中国文联副主席夏潮认为,无论是文艺评论的课题研究还是研修研讨,都要把正确的导向放在首位,都应着眼于为加强改进文艺评论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学术支撑和人才支撑。同时,要强调文艺评论的当下性、实效性,要多围绕那些对当代中国文艺实践具有强烈引导和推动意义的课题开展深入研究,多关注当下的文艺思潮、作品、现象和人物,多分析当前文艺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多鼓励和开展有针对性的“批评”,多提出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有参考价值的建设性对策建议, 以开创文艺评论新风。
文艺评论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局长郭运德如是说。提高批评的质量,扭转批评的颓势,首当提高文艺评论的精品意识。提高精品意识需要求真向善的思想境界和不流俗的理论个性,只有这样,无聊的吹捧和恶意的鞭挞会自然得到遏制,有深邃见地和学科建树的优质批评就会脱颖而出,当批评的一屡清风吹拂文坛的时候,有关文艺批评失语缺席的诟病才不会延续下去。
只有从文本出发,从问题出发,从现象出发,从大量占有的文艺资料和案例出发,把个人专业的学术深度与批评需要的学科广度有机结合,把重点文本的精研细读与一般性的广泛浏览结合起来,批评才能跟上时代的变化,变资讯的繁复挑战与样本丰富为机遇,在局部和领域寻求一个一个的 突破,从而达到量变到质变,进而带动整个文艺批评的整体跃升,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重塑批评的公信力,重塑批评写作的尊严。
以批评做监督 树立审美价值与美学精神
陆贵山认为,表现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新时代中国文学艺术的神圣历史使命。 恩格斯把“美学的历史的观点”作为文艺批评的“最高的标准”。文艺批评实际上是运动着的美学,是从文艺批评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文艺观念。这种文艺观念昭示出文艺的社会历史本质和审美本质。但社会历史不是空的,社会历史是人的社会历史,因此,可以从“史学观点”中理所当然地引伸出“人学观点”。文艺的本质应当理解为社会历史本质、人学本质和审美本质的有机统一。运用史学观点、人学观点和美学观点,弘扬文艺的历史精神、人文精神和美学精神,追求文艺的时代精 神、人文关爱和审美品位的高度融合是文艺批评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有利于推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弘扬文艺的审美价值和美学精神,创造出史诗般的精品力作。
评论与审美良性互动 促进文艺创作
著名相声演员姜昆认为,健康说理的文艺评论在引导文艺创作坚持正确导向和不断提高艺术质量,引导文艺创新更好地与人民需求、与时代进步相结合,引导树立正确的审美取向和提升群众艺术鉴赏水平、纠正不良创作倾向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要发挥媒体文艺宣传的优势,各级各类媒体形成合力,使重点优秀作品得到多层次、多角度的宣传评介,引导广大观众鉴赏优秀作品,引导文艺创作健康有序发展。
要改进文艺评论的方式方法。改变学术圈内“自说自话”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使文艺批评更接地气、更富生气、更有人气,引导大众在选择文艺 产品的过程中分清优劣、明晰善恶、辨别美丑。充分发挥文艺评论的积极作用,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发扬科学理性的精神,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赞誉优秀作品, 批评鞭挞不良现象,实现创作、评论与审美的良性互动,促进文艺创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批评与评论共发展 引领中外文化思潮
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认为,批评是中国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顺利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正确处理借鉴外国文化新鲜成果和坚持文艺创作的本国道路、文艺评论的本国标准的关系。新中国成立的前17年,由于当时的客观和主观诸多原因,文艺评论在坚持中国标准方面做法鲜明而有力,推动创作发展的成果引人注目,但是放眼世界,积极借鉴外国文化成果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短板。改革开放30多年来,借鉴外国文化成果的步子越来越大,中国文艺的发展越来越自觉置身于文化发展的大格局中,这为我国文化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包括推动中国文艺走向世界。与此同时,西方哲学文化思潮的强势涌入,使文艺评论在坚持中国标准方面面临新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深刻指出“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我们一定要高度 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文艺评论要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 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只有这样,文艺评论才能真正实现引导文艺创作、探索文艺规律、推介优秀作品、提高鉴赏水平的重要 意义,“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中国文艺批评家才能大量涌现。
附2016中国文艺评论峰会简介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2014年10月15日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为进一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习近平文艺思想研讨会暨2016中国文艺评论峰会”将于2016年7月30日在人民大会堂举办。
本次峰会由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国家治理周刊、人民论坛网等组织发起,得到了文艺主管部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等组织与单位的大力支持。届时,峰会将邀请有关领导人、广大优秀文艺工作者和相关 人士等齐聚盛会,重点研讨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历史意义和时代内涵,探索中国文艺事业发展的方向与路径,力求为推进中国文艺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作出贡献。(文/刘让兴、李一丹、张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