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文艺文旅 > 文艺评论 > 正文

借王宝强离婚搞商业营销 莫让他人痛点成为你的卖点

核心提示: 商家借王宝强离婚事件营销,显然背离了起码的社会公序良俗原则,实质上是一种哗众取宠式的恶俗营销。商家结合热点促销要贴切,不能失去了道德底线,营销也得有节操。

人民论坛网北京讯 笔者了解到,近日合肥另一家做海鲜的商家则打出广告称:“因为心疼我宝强哥哥,今天凡是名字中带王、带宝、带强的顾客均可享受点餐赠送随机蔬菜一份。凡长得像宝强的顾客进店消费,可享受菜品9折哦!”而另一家某网店推出了这样一则广告。“因心疼我宝强哥,今天凡名字里带‘王’、带‘宝’、带‘强’的朋友,消费一律特价,浙江省范围内还特别赠送托运费。”因王宝强离婚事件,类似的广告这两天在微博、朋友圈里频频出现。

IMG_8898

著名影视明星王宝强离婚事件发生之后,刷屏微博、微信朋友圈的,除了王宝强离婚话题新闻之外,最多的就是各地商家借势“王宝强离婚”而推出的促销活动。尤其是随着王宝强离婚事件的相关图片越来越多,一些同款商品开始逐步出现于网店之中。商家结合眼下社会热点事件搞促销,早已经是互联网时代商业营销的惯用手段。从以往的实践经验来看,热点事件营销确实是不错的推广方式,让不少商家从中获利,尝到了甜头。但是拿别人痛处取乐,店家幽默之余多少有些无良。

商家借势王宝强离婚事件搞促销,从短时间来看,不管能否吸引顾客的光顾,增加客流量,提升销量和营业额,至少是制造了噱头,吸引了大众眼球,以最低的经济成本发挥出了最大的广告宣传功能。这对于商家来说,就是一种胜利和成功,这也是各地商家纷纷借势王宝强离婚事件搞促销的动力所在。但是,商家这种借势王宝强离婚事件搞促销的营销手段,显然背离了起码的社会公序良俗原则,实质上是一种哗众取宠式的恶俗营销,并不可取,应当终止。

王宝强离婚事件虽然是由王宝强本人主动公布的,但对于王宝强本人及其家人来说,终究属于一件痛苦的事情。商家借势王宝强离婚事件营销,这不是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拔刀相助,为王宝强打抱不平,心疼王宝强,实质上是在拿王宝强个人的痛苦、痛处取乐、营销,是在王宝强及其家人的伤口上撒盐,进一步伤害了王宝强及其家人。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自己的痛处,成为人们公开逗乐和营销的道具。从这个角度说,商家借王宝强离婚事件营销,就是一种恶俗营销的无良行为,纯属是在刷存在感,很不道德。

商家采取热点事件营销手段,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商家不可忘义,更不可无良。在法院判决没有出台之前,事件的真相究竟怎样,我们外人并不知道。商家借势王宝强离婚事件营销,稍有不慎,可能侵犯王宝强离婚事件当事人的名誉。从这个角度说,商家借王宝强离婚事件搞促销需要三思后而行,别给自己招惹不必要的麻烦。王宝强白手起家,踏实工作,老实为人,从一届草根逆袭成为受广大人民喜爱的知名演员,其中的辛苦付出可想而知。在这时候,王宝强最需要的是安慰,支持,鼓励,而不是在幽默搞笑中在伤口上撒盐。

搞促销需要鳌头,但不可揭人痛处。前提条件是要遵守起码的公共道德准则,不能失去了道德底线,营销也得有节操。商家结合热点促销要贴切,不该盲目的借势“王宝强”营销。面对个别商家的“宝宝”促销法,众商还需“择其善者而从之”。在促销活动中,广大商家也应本着积极向上的主题来开展,像这种挖人痛处的利己之行还请商家三思,这不仅有损商者德行,更有违商者良心,还是不要做的好。网友们也应树立起“法治”观念,不能因为自己的好恶,或者一时的冲动,不负责任地发表违背正确价值观的言论,沦为传谣者的工具。要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开展活动,为建设和谐健康的互联网环境做出新的贡献。

[责任编辑:张尧]
标签: 王宝强   恶俗促销   营销噱头   商业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