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之至,未始不与精神通”。“写意”在中国绘画领域里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是中国精神及中国风格的代指。作为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是中国绘画有别于西方绘画的重要特征。写意油画站在自身民族文化立场上,使用油画材料的性能,以中国写意审美价值为主体,注入中国艺术精神为气质,创造出具有中国民族精神和中国文化气派的中国油画。
展览现场
日前,慧和天语艺术空间开馆庆典暨“意·境”——慧和天语“中国精神”写意油画学术邀请展在京开幕,展览展出了徐里、丁方、王克举、闫平、宋克、张元、张峻明、郑艺、顾黎明、唐承华等十位深具影响力的油画家近50件近作。展览主题中的“意”为写意,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指向;“境”,为境界,为取舍,旨在表明中国的民族文化与艺术之间在当代的历史抉择。“中国精神”之于绘画本体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是抒写灵性的意、传递艺术的至高品位与哲思。展览虽以小幅作品为主,却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写意手法,蕴含了他们对生活、对社会、对自然、对时代的人文关怀和深刻哲思,并以各自的技法和才情呈现了各自不同的创作风貌。他们在写意油画的民族化方面做出的贡献,是当代油画发展值得关注的研究个案。
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秘书长徐里在谈到此次展览时评价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特别提到了中国写意油画,这是对中国写意油画创作的肯定和鼓励。中国油画在语言上的民族化探索步伐在不断的成熟和向前迈进。而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精神也日益被几代油画家们所看重。中西文化差异,使得中国油画家经过了近一个多世纪的思考,花费大量的心血去探索两种绘画形式融合的种种可能。慧和天语艺术空间邀请当代油画界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联袂办展,立意高蹈。特别是邀请经济学家和文化理论学家同席论坛,交流研讨文化与经济、艺术与生活的跨界融合,是国家民族文化复兴大命题的民间孵化。
在同期举办的“艺术栖居与精神家园”主题论坛上,中国美协常务副主席、秘书长徐里,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丁方,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中国美协服装艺委会秘书长萧文陵,经济学家、中国经济改革基金会理事长宋晓梧,经济学家、中国市场协会副会长李晓西,北京慧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郭翠萍,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副主任曾辉等各界就“关于东方假设与写境方式的思考”、“国际时尚体系与西方文化传播”等议题进行了跨界交流与研讨。此次系列活动由慧和天语艺术空间主办,北京慧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郭翠萍女士介绍,“慧和天语艺术空间”开馆,标志着慧语文化的线下体验部分正式落成,希望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普通大众和艺术爱好者,进而打造京西艺术地图上新兴的重要版块。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2月8日,在此期间,慧和天语艺术空间将举办多项公益活动,邀请参展艺术家与艺术爱好者面对面交流,陆续进行主题为“艺术与欣赏”“艺术与收藏”等沙龙活动。
《秋深》徐里
《青水出高山》丁方
《夜幕洒落悄无声》 王克举
《幸福的早晨》 闫平
《莲与罐》 宋克
《睡莲》 张元
《西递远眺》 张峻明
《北戴河》 郑艺
《那天,阳光灿烂 No.60》 唐承华
《青岛八大关》 顾黎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