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文艺文旅 > 文艺评论 > 正文

为他们祝福

智慧来自痛苦。

来吧!年轻人,给你一条智慧的路!

——周瓒

若说真正的文人愈发的少了,那么,纯粹的诗人更仿佛濒临灭绝。或许是能欣赏诗的文字的人少了;或许是每一个诗人独有的偌大的精神世界在深化其独特的气质时亦将诗人与他人阻断开来,总而言之,孤独渐成为诗人的代名词。苦痛则与寂寞相随。

诗人似乎从来不曾像普通文人那样贴近普罗大众与他们的生活,尽管如今诗人既不高逸绝尘亦不曳草行吟。当人们把诗人捧得很高的时候,会尊他们为“仙”“圣”。同样被高高束起、类同于(或高于)诗人的,是佛祖。因为诗人说,干净的人用干净看着尘埃,没有任何不美。佛说,心中有佛,万事皆佛。诗人有他的抱负,佛亦忙着普度众生……如若联系佛经与诗,记得有诗人说:“同样是心里流出的句子,先佛的经咒就有提升和调整别人正面能量的作用。诗歌如果不能起到经咒的作用,情何以堪。”诚如是。我以为诗人像苦行僧,他们选择接受痛苦与磨难的塑造,为的是不使自己过于安逸而不再清醒,同时也是为了信仰。诗人的寂寥不能不令人想到佛的孤独,对于诗句的锻炼宛若在一条磨砺凶险的苦路上行走,好比修行。

我曾经读一些不很遥远的诗,感受过真实的畏惧、磅礴与豪壮、欢乐及奔放。这也使我陷入茫然。但由此我认识到时代与思想各有其局限性。而每一时代自有其评判文学价值的度量衡,拎出那一时代背景,就会失其味道,不再生动(虽然历史面前,文学的偏激与狭隘之处也容易一并被揭露)。

我读的最多的自然还是古诗。从前多感叹于诗人自身的仕途甚至爱情与生命的“美如诗”与“伤于逝”,也羡慕诗人幽居密林弹琴长啸不理世事,以为是真的潇洒。然而如今却懂得有些放浪行径竟显现出的是对现世的无力与无可奈何,却惊人地显露出迎难不惧、直面苦难的高超境界。至于“喜悲皆是生活”,则绝非麻木,而是洗褪“做作”的真正形态,值得敬重。

如今诗歌五花八门,诗人五花八门,糅杂过各时代的特色,也被一次次重新颠覆。近代(现代诗的开拓、尝试)的诗或古诗,都见证着诗人一次一次除去什么。或许便是文学起初用以自卫的某些或媚人的粉饰,最终近乎于光裸地完成那一场或长或短的“修行”,迎接涅槃。

祝福诗人,不为减轻他们所承受的孤单或痛苦,而希望诗人都能意识到一颗干净的心是化解痛苦最有效用、最神奇的法器;痛苦背后是智慧,是内心的宁静,与对生死诸苦及烦恼的彻底断灭……

人生在世,宛若一场修行。

或言,我们本身,即是诗。

所以祝福。

(写于2016年)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张迪]
标签: 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