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照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和新媒体的发展,网络文艺迸发出蓬勃生命力和创造力,催生出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和文艺样式,对传统文艺发展造成巨大冲击,也给文艺评论工作提出不少挑战。面对新的文艺生态格局,如何建构新的文艺评论范式,重塑新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框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4月9日下午,“中国文艺评论进校园”首场活动“网络文艺评论与发展”论坛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来自业界、学界、行业的与会代表,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和工作实际,围绕摄影微评、网络影视、网络文学等话题进行了讨论,为“大力发展网络文艺,加强文艺阵地建设”做出新的尝试。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党委书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彭文祥主持会议
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副主任吴砚华发言
摄影设备的发展与普及让拍摄变得触手可及,在全民摄影的大潮中,随手拍怎么进阶为摄影艺术、如何发挥摄影艺术理论的指导作用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黑龙江省摄协主席索久林用“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指出,摄影不在于你拍什么,而在于你拍成了什么,只有当明确了自己想拍摄的主题,自然而然就明确了恰当的构图和角度,作品才更有生命力和价值。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副主任吴砚华表示,摄影创作要走出个人化、风格化、艺术化的路径。“摄影界不乏技术控、设备控,但不管到什么时候,作品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和立意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专家评议员朱传欣发言
在探究网络影视发展现状时,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副学部长贾秀清认为,网络动画的内容与画风趋向全年龄化,但是生产模式化、供给侧奶嘴化的倾向与评论主阵地的缺乏等问题亟待解决。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李胜利分析了当前网剧的发展与问题,认为网络影视评论应更接地气。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专家评议员朱传欣指出,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和网络剧、网络电影作为网络文艺阵营的重要成员,成为拉动互联网流量的三驾马车,其发展体现了从电视到网络、从节目到内容、从作品到产品的趋势,“网络综艺从选题、到制作到发行都具有较强的互联网思维与意识,对其评论也要应势而为。”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邵燕君发言
自1998年网络小说作家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发表以来,中国网络文学已经走到了第20个年头。作为网络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学激发了文学创作活力,改变了年轻一代阅读习惯,并对影视创作产生巨大影响,业已发展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一支,并不断走出国门,受到世界各国文学爱好者的追捧。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邵燕君指出,现如今全世界对于中国网络文学的研究热情是巨大的,中国网络文学能够反哺世界的,不仅是更大生产规模、更专业的类型小说,不仅是负载着悠久文化历史传统的中国故事,更是携带先进媒介能量的原创性生产机制,从而促进文学生产从印刷时代迈向网络时代的文明进程。在这个过程中,网络文学评论不能只停留在感性的认知层面,要“入场”、“入心”,唯有此才能不断促进文学作品质量的提升,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谈及文学创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时,晋江文学城创始人黄艳明认为,阅读工具的变化以及市场的需求对于网络文学创作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不能忽视资本的力量。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庞井君发言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庞井君在发言中强调,近年来中国文艺创作活跃,但作为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之一的文艺评论亟待大力加强和改进。中央提出大力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是旨在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构建新时代文艺发展大格局。中国文联这个人民团体在行业建设当中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打造“中国文艺评论”的组织架构,成立了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创办了《中国文艺评论》月刊、中国文艺评论网以及微信公众号,在全国建立了22家中国文艺评论基地,成立了中国文艺评论传播联盟。他分析了中国文艺评论为什么要进校园。中国文艺评论的主体、非常重要的领域在大学和科研机构。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理事到主席团成员的主要构成是高校科研人员。举办文艺评论进校园活动,是一次新尝试、一个新起点,力求为中国文艺评论寻找更有生机和活力的结合点,包括四个关键词:理论——加强和理论研究部门合作,青春——高校的活力体现了创新的力量,时代——把握时代脉络、把握时代精神,网络——把握网络带来的变革与高科技发展,推进中国文艺评论的发展。
据悉,中国文艺评论进校园活动旨在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拓展文艺评论空间、引领青年文艺学子、滋养青春艺评力量、催生优质评论作品。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将总结首场论坛经验,深入进校园,用微影评、微视频评论、网络文艺解读等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评论方式,运用新媒体鲜活生动的展示形式,吸引青年力量加入到文艺评论的时代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