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文艺评论 > 文艺评论 > 正文

“重新发现”路径上的思考

核心提示: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政府部门大力投入,社会积极性也要更充分地调动起来。传统文化的传播效率要不断提高,活动执行者不能怀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在活动策划上流于敷衍,怎么操作简单怎么来。要想办法消除传统文化的接受者被动心理,真正走进文化内核本身。

清明小长假,笔者陪着一年级的孩子参加了一次社会机构组织的市内旅行。旅行主题是“重新发现我们的北京”,路线是从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鼓楼和钟楼开始,沿着后海步行,最后以宋庆龄故居为终点。虽然已是孟春,但这天的北京迎来了一场寒潮,雪后初霁,出奇的冷。不过,参加活动的孩子们却雀跃得很,围着讲解老师,家长们也听得很是专注。

鼓楼上原本有24面小鼓,分别对应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钟楼之所以是砖石结构,是因为原来的木结构曾经在元明时期遭遇两次大火;元朝的时候,后海曾经是元大都最繁华的地方,码头上遍布大大小小的商船;宋庆龄故居是曾经的醇亲王府,也是纳兰容若住过的地方,这里充分体现出中国古代建筑规划中“花园无礼制”的规则……一路走走停停,传统文化中的景致与典故入眼入心。

“原来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也可以搞得这样别开生面,让人获益匪浅。”这是参加活动的家长们共同的感慨。说实话,来北京快20年了,要不是为了陪孩子,恐怕我也难得登上鼓楼和钟楼,难得走进宋庆龄故居。这些近在咫尺、仿佛每天都能接触到的历史遗存,却总是被忙忙碌碌遮挡在了生活之外。真正走近这些历史遗迹,拾起那些尘封的民族文化记忆,这份获得感令人欣喜。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明确要求。近几年来,国家也出台了不少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和举措,从传统文化进校园,到博物馆里精彩纷呈的展陈,传统文化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政府部门大力投入,社会积极性也要更充分地调动起来。传统文化的传播效率要不断提高,活动执行者不能怀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在活动策划上流于敷衍,怎么操作简单怎么来。要想办法消除传统文化的接受者被动心理,真正走进文化内核本身。

回顾过往,政策引领、市场运作,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不少行业在实践中取得的经验,文化行业同样如此。电影、出版、演出等文化产业自不必说,即便是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公益性的公共文化事业,也往往在引入社会力量的参与后,提高了运作效率,将人们的文化生活真正盘活。

电影行业的从业者常常谈及“大手拉小手”的理念,意思是说,一部电影要取得市场和文化上的最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是一部合家欢电影,一部小孩子会拉着家长的手走进电影院全家观看的电影。弘扬传统文化,或许也可以借用这样的理念,让传统文化的传播走出只是让孩子在学校穿汉服、读弟子规的窠臼。传统文化关系到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归属感和获得感,只有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以政策撬动更多的智慧和资本,才能让这项事业更加有声有色。

[责任编辑:张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