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水官,1946年生于核雕村——苏州市舟山村。现为国家级非遗““苏州核雕”代表性传承人、研究院及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协核雕专业委员会主任。
1967年进入由老一辈雕刻艺术家须吟生等人创办的舟山工艺雕刻厂学习红木和橄榄核雕刻。宋水官也是从那时起与村上一批年轻人一起开始跟随须吟生等老艺人学起了核雕。由于他勤奋好学,脑子又灵活,很快在青年人中脱颖而出。“不过当时规模也不大,村子里只有五、六十人从事核雕生产,核雕产品主要销东南亚,那时我每个月的工资能养活一家人也算很不错了。”宋水官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1973年,作为技术能手,宋水官被吴县政府调到吴县雕刻厂负责雕刻生产, 虽然管理工作要占去他许多时间,但他对核雕艺术的钻研却从来也没有放松过,所雕罗汉深得行家好评。
宋水官在创作新品的同时,也将传统体裁玩出了新高度。他历时一个多月创作的《乘风破浪》虽取材于传统题材"核舟"。但其细腻程度令人惊叹不已。这条小舟上共有八扇芝麻大小的窗户,用牙签轻挑,小窗即可开关自如,每个小窗里还坐着4个人,其人一人还在探头朝外张望。细细数来,一条小舟上竟然有23个人物,令人惊叹不已。2009年10月,这件作品在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一举夺得最高奖“山花奖”。继这次获奖后,《乘风破浪》还在首届东方工艺美术之都博览会获“迎春花奖”, 在迎奥运首届中国农民艺术展获“奇品奖”。
宋水官尤以罗汉像等吉祥图案见长,雕刻细巧精致,个个栩栩如生,如今,宋水官建立了“宋水官雕刻工作室”,命名为:宋氏核雕坊;其核雕作品受到了各方的高度关注。 《乘风破浪》在首届东方工艺美术之都博览会获“迎春花奖”,在迎奥运首届中国农民艺术展获“奇品奖”;《十八大罗汉》、《核舟》在中华艺术品收藏博览会获“金奖”;《龙腾奥运》在第四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获“金奖”;《后继有人》在首届中国集美民间工艺精品博览会获“金奖”,在中国收藏艺术精品博览会获“优秀收藏品”,《苏州园林》在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获“金奖”。
核雕把玩玩家玩的就是一种情趣,越是稀少难寻的东西,就越感兴趣。由于现在宋水官年龄渐高,做东西的要求也特别的高,每个作品都要构思很久,然后再精雕细琢。由于他的橄榄核全部都是靠手工磨制,非常费时费力,一天也磨不了几颗。正因为如此,想玩宋水官橄榄手串的朋友,恐怕要花大价钱了,不过无论收藏价值还是艺术价值,都是很高的。
民间传统工艺一定要后继有人,要有传人。宋水官在五十一年的核雕生涯中,培养传授了一批又一批徒弟,正是在他的带动下,苏州核雕村的核雕工艺品的发展才会如此的红火。这些年来,宋水官的女儿宋梅英的手艺也是越来越精进,可以说是“女承父业”,甚至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趋势。他们父女俩共同创作的核雕作品《后继有人》不仅具有传承寓意、象征我国民间橄榄核雕艺术后继有人,而且见证了父女两个时代的艺术构想间的矛盾与兼容,从作品的制作工艺上看,用刀果敢富有力度,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既有传统的印痕同时又具有时代的元素,以及与大众审美的呼应。
一种民间工艺的发扬和传承,光靠几个人是不行的;一定要成规模,有品牌。宋水官大师致力舟山核雕的传承发展,注重舟山核雕的品牌打造。一是引领舟山村民从事核雕产业,为核雕事业承上启下奠定基础,特别是核雕低谷时期还能始终坚守在核雕阵地上,带领大家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如他设计制作的《福娃》、《苏州园林》等等都是与现实接轨的作品;宋水官非常善借媒体之力,积极联系中国工艺美术杂志、中国文化产业杂志、工艺美术报、苏州日报、姑苏晚报、苏州收藏报、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苏州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报道舟山核雕,为打造品牌“先声夺人”;宋水官带动大家大胆走上全国各省、市宣传活动及展览会、展示会的舞台,推广核雕技艺在业内的知名度,2011年3月他率领12位核雕艺人去北京参加苏州非物质遗产《缂丝-核雕》晋京展;宋水官积极参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等国家知名艺术团体活动,处处注意提升核雕品牌价值。如今舟山村的核雕事业如日中天正在蓬勃兴起,解决了当地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并创造了年超三亿的经济价值。
舟山核雕之于底蕴深厚的“香山帮”技艺,犹如烟波浩渺太湖上的一颗闪亮明珠,宋水官大师用精湛的技艺雕琢出超越传统的精品,用五十多年的汗水打磨出核雕如琥珀般的莹润剔透,和舟山人一道乘着“核舟”扬帆前行,实现了规模和效益的双丰收,也赢得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以及业内人士和广大消费者的信赖与广泛赞誉。(周存玉、赵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