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五台山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锡如古琴博物馆馆长吴锡如
艺术家的价值和艺术品的价值体现在哪里?从何判断?从本质上来讲,主要应当从其所蕴含的文化、历史、审美价值,从其对艺术形式、语言的传承与创新,或者通过其技艺的高低来等方面来判断。
虽然价值不等同于价格,最终却与跟价格有关。那么价格又是谁说了算?有的说是市场,有的说是受众,有的说是时间......不一而足。归根到底,不管一个艺术家如何看待艺术的市场化发展趋势,都无法回避他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艺术品在市场上的流通,作品的文化价值得到传播,其所代表的艺术家的艺术观念也才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播与传承。
虽说艺术品自有其命运,但也会因时代的不同而命运大不相同。从历史上看,过去的书画家大多贫穷,极少能靠卖画维持很好的生计,多半靠人资助供养或者投身仕途。纯粹的职业艺术家是罕见的。像唐寅那样宣称“不使人间造孽钱”的书画家,则生存更艰难。那些一边靠卖画,一边乞食,借债度日终致饥寒交迫,潦倒而死的更是不胜枚举。
艺术家出售作品毕竟不能等同于卖瓜,不能沿街叫卖,自卖自夸。所以说,一个艺术家如何选择进入市场的方式和姿势就非常重要。以前选择找经纪人的,签约画廊的,或者自己上阵推销的都有。
时代的变化和新技术的到来总会带来新的事物和新的机遇。而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对于我们这样的书画艺术家来说,就是新的历史机遇。就像“博宝艺术网”这样的网络平台的出现和存在,对我来说,就显得非常适时和适宜。相当于直接面对终端“受众”,省却其中无数环节,面对的是最广大的艺术爱好者,收藏家和大众。这种变化是真正的“质”变。它带来的是艺术、艺术家、艺术品与大众生活关系的改变,让那些艺术品和艺术家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是真正的“扁平化”。拉近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让艺术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普通大众生活的一部分。也使得那些艺术品的社会文化价值得到最大的体现。一方面,不会再出现那种“艺在深山无人识”,避免艺术家和其作品陷入无人问津的地步;另一方面,也会避免过去那种自我炒作,价值注水、价格虚高的情况,做到真正的“让利”和“受惠”于“大众”。
就我个人而言,是非常欣喜于这种传播模式和合作模式。身为一名书法家,这些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专注于抄写经卷和古琴谱。个人也有些深切感受,就古琴谱看,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的人却仍然寥寥。很多人看到我手抄的古琴谱惊讶之余也觉新奇。大多人都是听说过没见过,并无接触,更谈不上深刻的认知。这些古老的文化艺术瑰宝,也需要重新诠释和传播才能释放其不朽魅力。我相信,加入到“博宝艺术网”这样的网络艺术平台,必然会给我所从事的领域带来更多的受众,使更多的人对这些古老艺术有更深刻的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