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文艺文旅 > 文艺评论 > 正文

扶贫诗歌创作的典型,对标莫如《相遇红水河》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顾家台村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从云南鲁甸地震灾区到革命老区贵州遵义花茂村,可以说他已走遍了中国绝大多数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已经成为了习总书记内心里最为深情的牵挂,总书记在用行动按下了脱贫攻坚的“快进键”。

近日,一本《遇见红水河》的扶贫诗集,在新华网、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发布出版消息后,中国作家网,江西省人民广播电台,北疆开发报,东莞日报,邵阳晚报等跟进转发出版消息。一时间,扶贫人、诗人、作家展开热议。

扶贫路上诗人行动

作为中国作协会员、东莞市作协副主席的林汉筠,带着广东东莞对口广西河池精准扶贫的任务,从东莞来到广西东兰。到达东兰,林汉筠一放下背包,立即用行动诠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论述。他除了带领当地人民群众脱贫,还肩负着一个文化使者职责,文化扶贫的使命。

一段时间,扶贫只是“输血”。而自习近平总书记实施精准扶贫以来,“风向”转变,扶贫同扶志、扶智共同结合,扶贫思路由“大水漫堤”向“精准滴灌”转变、扶贫资源方式由多头分散向统筹集中转变、扶贫开发模式由偏重“输血”向“造血”转变。因此,诗人在东兰见到的扶贫是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新思路扶贫,既知文艺工作者扶贫来自路的初心,又时刻牢记,创作最好的精神食粮,宣传东兰这块人间美玉,奉献“醉美的东兰”。因此他的诗歌竭力创作落实扶贫措施的“猴书记”、海铁匠。“‘猴书记’喜欢在月下行走/在村民家嘘寒问暖/把脉开方/用地,筹款/把事情办到节骨眼上/老覃家的养殖正旺/班老板的肉羊车来车往/刘元外的“村淘”火红上窜/改行了的张屠夫/养的竹鼠一年就有十万元进账/东家传来书声琅琅/西坡梅花开得正香”(《“猴书记”的晚餐》)。“他用镰刀锄头的表情/锻打一茬一茬稻子/一坡一坡茅草/海铁匠的骂声更大/炉火更猛/村庄更加锋利/丰收的年景更多”(《海铁匠》)。

“猴书记”、海铁匠,是扶贫中战略方针的落地实施者、执行者。因此,诗人创作是直白的,不需要诗的创作手法!

“农民行头”,徒步行走,大脚丈量。有诗为证:“我从八百里外的粤地逆流而上/脚步摆脱一路的抛引/只为沐浴这坛经火/只为打一壶红河水”(《红水河,太阳的儿子》)。诗人的诗心与红水河坦诚而真情的交谈。

扶贫人记录扶贫第一诗集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22-123页)

扶贫人写扶贫的喜怒哀乐、喜闻乐见的诗真不少,但一个人像日记似的系统工程并结集记录出版扶贫区域的诗集在网上百度、搜索,尚是开了先河。用诗歌记录扶贫,记录并咏唱着这片土地,用诗意的目光返顾扶贫的东兰,这是林汉筠全国文化扶贫、精神扶贫的一个创新!

伟大时代出优秀作品!《遇见红水河》,作为扶贫诗集,笔者认真阅读了权威报道,如新华网、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消息,证实其当仁不让“中国第一扶贫诗集”。

是的,东兰那清秀诗意的群山,那小说般蜿蜒的河流,那千古流芳的人文风俗,令林汉筠诗兴大发。所到之处,万物入诗,无不彰显可歌可泣的诗意。奔腾万里的红水河自然是着笔凝重,然而笔者也读到“万籁俱寂/晨鸟飞过促膝交谈的长夜/大山深处/旋起万丈红尘”(《晨读特牙山》)的扶贫人身在他乡的苦。

当然,诗人“仙子的眼神是明亮的/山神的心灵是明亮的/水是明亮的/包括树叶,在你的头顶也是明亮的”(《月亮湾》)写的月亮湾的实景,其实也是传达东兰人追求中国梦,实现美好生活的向往!

魁星楼、官帽峰、列宁岩、坡豪湖、旧州古隧道……东兰富有诗意的名胜古迹、山水风物,近现代的红色故事,还有远见卓识的东兰人文历史印记。东兰的素朴、美丽深深打动了他,因此激发他创作扶贫诗集的决心,宣传扶贫惠及的东兰人和扶贫人。

向《遇见红水河》诗集致敬

古语云:“诗者,天地之心。”《遇见红水河》作为“天地之心”的继承,与当下很多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少大情怀大境界,出版、发表、出名或赚取眼球、点击量、关注度的媚俗之作相比,《遇见红水河》超然“大我”,体现的是社会、现实使命感与责任心的博大胸怀。

笔者致敬《遇见红水河》,一方面,东兰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需要精准扶贫的区域,这里人文底蕴深厚。《遇见红水河》中称道的十九世纪初的东兰英雄韦拔群,还有共和国少数民族将军韦国清、覃健、韦杰、韦祖珍等,这些东兰闻名全国的人物,诗中触及人的灵魂、引起思想共鸣。如,“我总以为你是神话中的神话/种籽般吹绿流芳百世的红水河/吹向耕耘五千年的神州大地/从庄稼地里出发/后又回到庄稼地”(《韦国清故居随想》)诗的语气语言好似“庄稼地”里冒出,“接地气”!

另一方面,东兰是诗意充盈之地。东兰所到之处,山水风景,万物所见,无不浸染着可歌可泣的诗意。东兰清秀诗意的群山,小说般蜿蜒的河流,千古流芳的人文风俗,令林汉筠诗兴大发。所到之处,万物入诗。奔腾万里的红水河自然是着笔凝重,然而笔者也读到“万籁俱寂/晨鸟飞过促膝交谈的长夜/大山深处/旋起万丈红尘”(《晨读特牙山》)的扶贫人身在他乡的苦。

解读新时代语境诗歌创新课题

当然,诗人“仙子的眼神是明亮的/山神的心灵是明亮的/水是明亮的/包括树叶,在你的头顶也是明亮的”(《月亮湾》)写的月亮湾的实景,其实也是传达东兰人追求中国梦,实现美好生活的向往!

魁星楼、官帽峰、列宁岩、坡豪湖、旧州古隧道……东兰富有诗意的名胜古迹、山水风物,近现代的红色故事,还有远见卓识的东兰人文历史印记。东兰的素朴、美丽深深打动了他,因此激发他创作扶贫诗集。

扶贫现实与创建旅游乡村,《遇见红水河》有其自己的特别,《一座崖的解读》系列创作灵感的体现,是对人类生存发展乃至未来前景预言性的诗意的表达,引发深层次的思考。

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遇见红水河》诗集解读的正是新时代语境下诗歌创新的课题。因此,每一位诗人要反躬自省,加强创新,向《遇见红水河》诗集中的诗歌气韵、诗歌语言学习。

从邵阳走出来的广东诗人林汉筠,除开近日出版的《遇见红水河》诗集外,前些年出版的散文集《百年听风》(云南大学出版社)、《大雁高歌》(中国文联出版社)、《喊魂》(敦煌文艺出版社),小说集《侵蚀的天空》(中国文史出版社)、诗集《手捧春天》(甘肃文化出版社),被推介到牙买加、新西兰、法国等国家,并译成多种语言。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为邵阳“诗歌之乡”美名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当然,林汉筠说:“《遇见红水河》的出版,广东东莞市委宣传部、作协的领导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广西东兰人民培育了他的诗歌,东莞、东兰才是伟大的,他是微不足道。我希望大家点评,怎么看待我的扶贫诗集,让更多人关注精准扶贫,成为我创作的动力!”

(作者:广东交通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西部沿海分公司周琼)

[责任编辑:王驰]
标签: 红水河   扶贫   诗歌   典型   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