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文艺文旅 > 文艺评论 > 正文

大国文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发挥文艺最大正能量

今天,中华民族走向全面复兴的历史时刻,催生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关于文艺工作的讲话,延续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核心精神,立足时代的历史现实,面对和回答了新的历史时期文艺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他对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民族复兴、文艺与市场等关系的准确把握和论述。特别是文艺与市场的关系,是中国文艺史从未面对过的复杂问题,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困扰着中国文艺发展的重大问题。文艺既需要走向市场,并通过市场化的传播方式走向人民,但又不能以市场原则为创作导向而走向拜金主义。20多年来,文艺界出现的浮躁之风、金钱至上、娱乐至死以及“神剧”“狗血剧”等问题,皆因未能处理好文艺与市场的关系所致。对文艺批评界和文艺管理部门来说,如何把握文艺与市场的关系也成了一道难题。各地各部门处理文艺与市场关系的态度与做法也不尽相同。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一关系已经成为20多年来中国文艺的一个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旗帜鲜明地指出和分析了文艺领域存在的各种弊端和消极现象,对妨碍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繁荣的错误思潮提出了严肃的批评,他说“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要自觉抵制不分是非、颠倒黑白的错误倾向,自觉摒弃低俗、庸俗、媚俗的低级趣味,自觉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文艺创作中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等问题。这些分析和批评,是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实事求是面对问题、深入细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典范例,更是我们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辨析错误文艺思潮的有力武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文艺与市场关系的论述从根本上回答并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一方面主张中国文艺加入到国际市场竞争中去,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艺术也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生命力。”另一方面又指出“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此二者的关系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许多文化产品要通过市场实现价值,当然不能完全不考虑经济效益。然而,同社会效益相比,经济效益是第二位的,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使文艺与市场关系的问题有了明确的答案。于是,作家、艺术家便有了遵循,批评家便有了价值标准,文艺管理部门也便有了决策依据。由此,一个坚持人民性和美学标准的文艺界也就有了生长、发展和繁荣的可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新时代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指针。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好:“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有正确文艺观的指导,把人民的冷暖、幸福放在心中,将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笔端,怀有对人民的深厚感情,这才是决定文艺创作命运的大事情。

(作者:刘让兴)

[责任编辑:赵楠]
标签: 文艺观   马克思主义   能量   文艺   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