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文艺文旅 > 文艺评论 > 正文

庞井君:讲好中国故事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庞井君:讲好中国故事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作者为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庞井君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庞井君出席研讨会

今天这个主题很有意义。讲好中国故事,在我们这个话语组织体系里,其实是一个很形象的说法。中国故事不仅仅是说中国的故事,它其实说的是中国的对外宣传、对外文化交流这件事情。它要我们深入思考,以什么样的方式更好地实现对外文化交流,同时增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能力、提升我们的文化软实力。

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中国故事,我认为既有理论层面的内容,也有形象层面的部分。在众多方式当中,我认为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对外文化交流要有前沿性,也就是要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沿。只有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沿,我们在对外文化交流的时候才有底气,才具有先进性、引领性,才更有魅力。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讲了很多,讲得非常深刻。比如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他指出,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他要求我们“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同时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

二是对外文化交流要形成具有时代精神和特质的理论范式、理论框架和理论体系。一种理论要想有影响力和解释力,同时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形成一套范式,这些范式一旦形成,就会对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个范式的创造将给民族文化带来一种新的解释框架,这是很重要的。

三是对外文化交流要注入文化的形象。所谓文化的形象实际上就是艺术。我们应该充分运用艺术的力量,也就是感受的力量来扩大我们的对外交流。中国要实现对外文化交流的有力发展,就要凭借形象,也就是要靠艺术。艺术是人类另外一种把握世界的能力。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认知方式,而是通过创造具体的形象和具体的物体、甚至具体的符号,来帮助我们感受这个无限广大、无限深远、无限永恒的世界。现在来看,人工智能还不大可能取代人类最深层次的感受,因为人类独特的感受需要主体和客体相结合才能获得。

在艺术发展过程中,有三个倾向应该引起警惕:一是艺术的技术化。艺术本来离不开技术,因为离开了技术,艺术就成了一些空洞的概念和感受,无法传达。但是艺术又不等同于技术,现在有一种倾向,总是拿技术做艺术,把艺术引到一个邪路上,艺术应该回归到它的本体。二是艺术的学术化。学术解决的主要是本质规律问题,但艺术不是靠真假对错来作为评价标准的,艺术靠的是感受。但是现在出现了一种倾向,把艺术和认知混同,用认知来代替艺术。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丧失艺术的本体。三是艺术的巫术化。神秘感受和精神信仰本来是两个概念,艺术虽然带有一定的神秘感和神圣性,但艺术本身并不是信仰,艺术最终还要服务于人类的精神感受。

艺术的发展要立足国内、借鉴国外,要挖掘历史、把握当代的发展实际,此外还要关怀人类。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倡导利益共同体,一是要和其他国家人民的兴趣、利益、价值相联系;二是要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智慧、中国的方案、中国的选择可以为人类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在这个意义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真正实现。

(本文根据速记整理)

[责任编辑:牛牧瑶]
标签: 中国   三个   故事   问题   庞井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