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点上的当代中国,呼唤着文化自信、催生着文化自信,而文艺精品则是筑牢文化自信的基石,促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对于筑基文艺高峰,增进文化认同,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民族文艺经典化的重要标尺,文艺精品反映着国家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寄托着人的审美理想和愿望,对于文化的形象化推广与审美化辐射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精深、精湛、精良”既是对文艺精品的质量要求,也是文艺精品作为典范应有的高度和境界。对于文艺工作者而言,文艺精品承担着讴歌伟大时代和传承民族精神的重任,反映着国家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历史、时代和人民,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优秀作品。
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这些都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的文艺作品呈现出日新月异的面貌:文学、影视、音乐、舞蹈、民间文艺等各个领域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文艺发展的辉煌成就源源不断地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凸显着民族的文化厚度和思想深度,提升了中华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尽管我国文艺形成了态势强健的文化表达力、审美表现力和艺术传播力,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下我国文艺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加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袭扰与侵蚀,文化上的不自信不自重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导致文艺创作在某些范围某些时段失范失序。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郑重告诫:“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戏弄历史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对自己创作的不尊重,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只有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文艺工作者只有坚持唯物史观,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用鲜活生动的文学语言和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装扮点绘祖国的秀美河山,摹写展示中华民族的卓越风华,“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才能激发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灵魂。而文艺精品则是一个时代文艺繁荣勃兴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识,是一个民族文艺经典化程度的重要标尺。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承负起责任担当,始终不渝地用工匠精神创作体现中华文化精髓,用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引导人们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道德水平,激励人们永葆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进取精神,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作者:刘让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