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志武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导
编者按: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平静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在云端”成为许多人工作和生活的新常态。本是应对疫情的非常之举,却因其逐渐显露出便捷、零门槛、可互动等优势而获得广泛运用。在诸多“云端”项目中,一种以“云游”博物馆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云直播”深受关注,成为一种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云直播”让更多受众不用实地到访就可以享受云上的文化大餐,将历史文化的大众化传播变得轻松而趋向日常化,彰显历史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打开文旅等行业发展的新可能。
“云直播”创新了文化遗产的视听体验。历史文化具有岁月沉淀的厚重感,往往与严肃、凝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然而,“云直播”借助现代传播技术,从传播方式上找准了网络时代受众的接受心理和接受方式,让受众在观看历史文化遗产直播时不觉沉闷,获得了轻松愉悦的个人体验。这些直播利用高清摄录、移动通信等技术,将历史文物的画面呈现在用户面前,由播主或专家进行故事化讲解,其播出的终端既可以是短视频平台、也可以是H5页面,还可以是电视机。如2020年6月底,布达拉宫在抖音的“云直播”,带网友欣赏宫殿建筑、壁画、木雕、灵塔,及以往不常开放的区域。“浸入式云直播”更是让用户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感。
“云直播”阐释了文化遗产的时空价值。历史文化遗产直播是对历史文化的深度解读。直播的解说者都是专业人士,有些甚至是博物馆的馆长、研究院的研究员,他们高屋建瓴、宏观把握,把呈现对象置于宏阔的历史背景中去观照,阐释其在当时文明坐标中的位置。这种观照是研究者对于中国的历史文明及直播呈现对象在当时世界文明格局中所处地位的深入研究和准确判断之后的阐释。对于受众而言,这种专业化的阐释有助于他们了解和把握这些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也有助于增强其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进而更深入地了解相关历史文化遗产。尽管人们从历史教科书中已获得过我国拥有丰富灿烂的古代文明的总体认知,但通过一件件具体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影像化呈现+专业化解读,产生真实可信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却少有人有此机会。历史文化遗产的“云直播”让专业化解读与大众化接受实现了有效结合。
“云直播”梳理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云直播”是呈现与解说的有机结合,呈现是文化遗产的具象化表达,解说则是文化遗产的理性化阐释。通过影像呈现,人们看到了历史文化遗产的样貌,而解说则通过对某项文化遗产的前世今生的清晰梳理,阐释它们何以诞生在那个时代、何以达到了那种高度、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今天怎样认识其价值等。这些梳理让历史文化遗产不只是作为静止的建筑、碑刻、字画等物的形态而存在,更因为纵向的历史脉络的梳理而让历史文化遗产有了活力和生机,增添了文明演进的内涵。
“云直播”呈现了历史文明的细节标志。“云直播”借助无人机、现代高清摄录设备等,将许多人实地游览未必细看、未能细看的内容以“特写”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这种“特写”凸显了历史文化遗产的细节,它展现的不只是作为整体的文化产品在当时所达到的文明高度,其细节的精致性、高超性更进一步展现当时的社会文明水平。
提高优秀历史文化触达率,让以文化人常态化。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要发挥其影响人、涵养人的功能,必须以提高优秀历史文化的曝光度、增强宣传讲解的力度为前提。频现于各直播平台的“云直播”大大增加了优秀历史文化的曝光度,“云端欣赏”“云端游览”不设门槛,增加了优秀历史文化面向社会的触达率。专业化解读、通俗化表达,让受众在直播过程中感受到历史文化的滋养,有助于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认同、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