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文艺文旅 > 文艺评论 > 正文

徐海龙:以艺术之法成就科技之美的《问天》剧作

电视剧《问天》在立项和创作中,面临着航天领域的专业知识与电视剧艺术创作之间的鸿沟,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魄力来跨越、来解决。我也注意到某平台的网友评论中提到,剧中有过多的儿女情长以及男一号大男子主义,但我观看本剧之后,发现这种意见是偏于武断和片面的。

大家所熟悉的一些航天题材影视作品,比如说《阿波罗十三号》《星际穿越》《地心引力》,都是用科技来讲故事、讲人类个体或是个体之间的情感。《问天》剧中,不仅科技信息、科技事件等台词占据了绝大篇幅,更重要的是它也能把航天科技知识很好地融入到戏剧艺术创作里。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行业知识性的素材没有被电视剧艺术真正地融化和活化。在早期电视剧创作理念中,抽象的专业知识属于幕后的东西,尽量不要在剧中过多展示和讲解。这首先是考虑到电视剧的观众、老百姓的需求侧重于形象、娱乐、审美、共情这样的感性维度,加入过多的知识理解,会降低情感体验;第二,从电视剧传播基本面来看,普通受众接受一些行业知识、尤其是高科技知识所需要的文化教育基础不够充分;第三,形象化的戏剧艺术手法会出现夸张、虚构和演绎,容易造成片面错误的知识传播,尤其涉及到高科技知识的时候,求真求实会更加重要。正是由于这三点的顾虑,我们发现,表现科学家、工业科学大事件的影视作品长期集中于专题片、纪录片以及知识竞赛这样的栏目,但是该类电视剧数量明显不足。这种鸿沟的出现不仅是由于资金和视听技术无法满足,同时也反映了传统电视剧创作中知识观的滞后。事实上,无论是文艺专家还是普通观众在看大量电视剧的时候,都会调动自身的专业知识来辅助,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双重审美体验;而且从创作方来说,想象力也需要知识的根基,否则会沦为漫无边际的幻想。

反观《问天》,它在情节和角色上,试图跨越专业知识和电视剧艺术之间的鸿沟。在该剧大量情节中体现了关于科学知识的“社会性”和“人性”:第一,科学知识、科学技术是与中国国情以及国际社会规则紧密联系的,例如剧中表现的科学问题与大国竞争游戏规则产生冲突,我国申请的导航频段与别的国家有所冲突,经过和国际卫星联合组织的谈判,限定我们在规定期限内发射导航卫星。这就是用航天技术和国际社会规则的冲突来设计本剧的戏剧悬念:能不能按时完成这个任务?正是科学知识所处的“国际社会环境”,才激励了我国航天事业飞速进步;第二个,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不是单凭科学家理性就能完全实现的,还需要科学家的意志和个性。我们着力表现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仅是面对科学难题或者艰苦自然条件、更是要在面对大国竞争、复杂人性冲突、社会利益纠缠困境中表现出来的。换句话说,如果只是表现面对自然世界的吃苦奉献精神,那是纪录片所偏重的;如果是表现面对人伦社会的吃苦奉献精神,这才是电视剧艺术所偏重的。《问天》里边的航天人、科学家不是没有感情的机器人,社会环境、个人感情和意志、日常人际关系都成为了这部剧重要的元素,它肯定会干扰这些科学家角色的理性,但更多是增加了科学家、航天人点燃激情、坚定意志力的动力。

为了更好解决知识与艺术矛盾问题,《问天》采用了将“科学知识戏剧化”的两个方式:第一,剧中设置了一部分“科学人”的角色,还有一部分是偏于“社会人”的角色,例如李地丰院士、方啸天,是讲科学、坚持科学真理,以数据和测试结果来指导自身行为和选择;而顾年院士是讲政治、讲大局、讲各部门关系协调,林泽是服从上级决策,还要综合社会各种利益关系,从而做出自己的行为。比如林泽告诫方啸天不要随便发表意见,飞船组的口径要保持一致。江遥也不是单纯的“科学人”,她由于自己的善良降低了放大器的质检标准,险些造成航天事故,从而被钟旭组长批评。这不仅是老中青航天人的交往,更是科学理性和人伦感性的碰撞。第二,是用关键航天技术攻关的情节事件来展现关键角色的光彩、命运和人际关系。例如用瞄准系统的论文和航天人逃逸实验,让方啸天这个角色在飞船组建立了威信,展现了男主角的光环;关于“问天一号”是否要“打开大底换陀螺”,方啸天与顾南产生了冲突,这个情节不仅反映了二人科研能力的差距,更是反映出角色性格的差异,以及“既生瑜、何生亮”式的人物关系;还有江遥和方啸天也为了寻找卫星的测算数据不一致而发生冲突,并且能考虑对方数据的合理之处,一起合作找到卫星,由此二人感情升温;总之,“科学人”与“社会人”这两类人物阵营从科学或者人伦的角度出发,围绕着“科学知识”而不是“私人情感和家长里短”发生矛盾冲突,并且也是因为相信科学、尊重真理而化解了矛盾。最终,单纯的“科学人”变得更加成熟,而“社会人”也得到了升华。

正是《问天》制作方、创作方能够把知识观与艺术观更自然地融合、创新,从而跨越了大爱与小爱的鸿沟、知识与情感的鸿沟、科技与艺术的鸿沟、科普与美育的鸿沟。科学知识与人物性格和情感不再是“两张皮”,科学知识也不再是一种佐料,而是成为作品之钙。《问天》也因为这种“钙”,向业界宣扬了工业剧不必一味追求视听特效和影像冲击力,更需要围绕戏剧艺术自身的规律手法来反映科技感、科技力量和科技之美——这才是《问天》最显著的成果和价值之一。

(作者:徐海龙,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化产业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王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