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中,航天题材电视剧《问天》因其首次全方位展现我国航天追梦场景、讲述精彩“飞天”故事而引人瞩目、备受赞誉。作品在艺术叙事与历史叙事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中萃取现实生活、折射时代精神、昭示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丰富的审美价值,给人们带来了赏心悦目、引发豪迈向上、踔厉奋发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
一、萃取现实生活,描绘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瑰丽画卷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体验中,载人航天、北斗导航等往往是“高大上”的存在。它离人们的普遍认知相对较远,但作为先进科技的现代标识、追求卓越的精神高地,航天事业可视为观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窗口,它弥散在我们中间、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里。因此,每当火箭腾空而起的那一刻,人们都会因发射成功而欢呼雀跃,总是因一个又一个的新成就、新跨越而豪情满怀。
关于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别林斯基指出:艺术创作发自“普遍的时代精神”,是“对于时代的认识”。[①]2021年是我国航天事业创建65周年。时至今日,60多年栉风沐雨、60多年接续奋斗、60多年灿烂辉煌,在党的领导下,一代代航天人筚路蓝缕、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嫦娥”问月、“天宫”览胜、“墨子”传信、“北斗”指路、“天问”探火……我国在火箭技术、卫星通信、载人航天等众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铸就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谱写了航天事业发展的壮丽诗篇。对此,在《问天》的影像表意中,作品以丰赡的、饱含诗情的艺术形象,生动讲述航天人筑梦太空、开拓进取的感人故事,真切表现航天事业精彩纷呈、催人奋进的天地征程,并以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想浓墨重彩地展现航天人奋斗追梦的心路历程、描绘航天事业史诗性的瑰丽画卷。其间,就艺术叙事对现实生活的“萃取”来说,作为首部立体式全方位展现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电视剧作品,《问天》具有三个方面的鲜明“新”特征:一是在题材选择和审美挖掘上,作品生动、形象地铺开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新画卷;二是在审美内容和情感表达上,作品为广大观众带来感知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及其辉煌成就的新体验;三是在主题表现和艺术制作上,作品将思想深度、文化厚度、精神高度的探寻及其影像表征提升到一个新境界。
二、折射时代精神,展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60多年来,一代代航天人怀抱许党报国的雄心壮志和价值追求,创造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奇迹,树立起一座座探索太空的丰碑。事实表明,一部航天事业发展史就是一部航天人自主创新、书写辉煌的创业史——中国航天的一步一履把每一次新飞行当作新起点,把每一次新任务标识为新挑战,把每一次新胜利镌刻为新高度。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奋斗历程中,梦想的追寻、创新的成果孕育、凝结了“两弹一星”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航天测控精神……这些精神是弥足珍贵的财富,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厚的滋养。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文艺无不遵循这样一条规律: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②]在《问天》的艺术叙事中,作品自觉将审美观关系和现实关系、艺术创作与时代精神的审美表达紧密联系起来,以载人航天、北斗导航等重大工程为宏阔背景,在多线索的交织中讲述航天人追求卓越的动人故事,并着力将较大的思想深度、意识到的历史内容与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融合起来,进而在艺术感与时代感的兼备中生动诠释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形象展现鲜明、独特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特别是,在《问天》的影像表意中,作品着重刻画和表现了顾年、李地丰等老一辈科学家和方啸天、江遥等新生代科学家的鲜明性格特征和优秀精神品质。就艺术创作的审美表意和“人物”负载的深刻寓意来说,每个民族、每个时代都需要杰出人物,或如马克思所说:“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一批又一批的航天科学家就是当今时代的杰出人物,而作为辉映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问天》中的人物形象及其精神品质、崇高理想所蕴含、折射的深刻意义无疑具有令人倾心服膺的艺术力量和审美价值。
三、昭示价值取向,呈现超越题材本身的深刻意义
作为先进科技的现代标识、追求卓越的精神高地,中国航天事业的今日成就凝结了几代航天人的智慧和心血,汇聚了中国人民的整体力量;作为观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窗口,一飞冲天的“航天梦”离不开勇攀科技高峰的创新引领,离不开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发挥,离不开人类和平利用太空的国际合作,更离不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前,我国航天事业进一步蓬勃发展,尽管逐梦太空任重道远、天地征程雄关漫道,但太空之路前景广阔、圆梦之旅风光无限。从艺术创作的维度看,航天梦辉映中国梦,而航天题材文艺凭借其形象表意系统表征航天梦,在这种意义上,电视剧《问天》具有全景式展现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开创性价值。不仅如此,在题材的重大性、主题的深刻性以及超越题材本身的意义上,《问天》在审美价值取向上还给新时代语境中“新主流”文艺的创作生产带来深刻的启示。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④]在开启全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征程中,如果说,文化强国的显著标志是为世界提供一种文明,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⑤]那么,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突出标识则是创作生产展现新时代社会主义风貌的艺术作品。由此观之,从“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中国式审美现代性(Aesthetic modernity)的维度来审视,“新主流”文艺创作的审美价值取向或价值轴心即使要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风貌和新气象。事实上,就审美关系与现实关系的紧密关联而言,一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作为多元现代性中不同于“西方现代性”的一元,中国现代性已显现于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和层面,并成为当代中国发展显著的精神标识;另一方面,这种“精神标识”必然要通过审美转换和艺术修辞,投射、凝聚在作品的形象表意系统之中。在这种意义上,作为“新主流”文艺的典型文本,电视剧《问天》所体现的审美价值不仅在于讲述大国飞天的精彩故事,更在于启示“新主流”文艺创作生产出更多的、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满怀自信地奏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盛世华章。
(作者:彭文祥,系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副学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沈阳音乐学院⼴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邢泓静对此文亦有贡献)
注释:
[①] [俄]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第3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575页。
[②]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日,第2版。
[③] 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50页。
[④]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12月15日,第2版。
[⑤]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第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