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文艺文旅 > 文艺理论 > 正文

夏至:“数九”莳秧品美食

今年6月21日为夏至日,太阳在这天到达黄经90度。至者,极也,夏至意为夏日之极。中国古代先民用土圭测日影,确定一年中正午太阳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日影最长的那一天为冬至。对于生活在北半球的我们来说,夏至日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此后,昼渐短、夜渐长,直到秋分,昼夜等长。

夏至过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气温逐渐升高,农谚有“夏至不过不热”“夏至未来莫道热,冬至未来莫道寒”的说法。旧时,人们有数“夏九九”的习俗,即从夏至日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九,称为“夏九九”。同“冬九九”有“数九歌”一样,“夏九九”也有“九九歌”。清同治《安吉县志》引《乌青文献》夏至“九九歌”,歌中唱道:“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如甜蜜;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五九四十五,头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七九六十三,上床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

北方地区夏至正值麦收之后,人们用新麦面蒸出各色花馍,亲友间往来馈送尝新,称为“看夏”或“瞧夏”。新女婿得带上礼物探望岳父母,称为“望夏”。此时的江南,农人们却是“才了蚕桑又插田”,单季晚稻插秧在即,民间俗称“莳秧”。莳秧,是将秧苗从秧田里拔出来,移植到大田,让其“自立门户”,扎根生长。拔秧多为农家女子的活计。拔起的秧苗被层层卷起,用秧禾草打结成秧把,抛于秧田的水面上。挑秧手从秧田里将秧把子一担担挑到大田,再向大田中央莳秧手经过的水路投秧。出色的挑秧手能不偏不倚地将秧把投在莳秧手跟前,秧把一支支接着插,整个过程十分流畅。

夏至莳秧十分辛苦,亦关乎一年收成,农人们对此分外上心,由此有了祭祀田公田婆的习俗。民国时夏至这一天,浙江东阳一带的农民会在田间“束草立标”奉为田婆,并备上酒肉祭祀,祈求稻谷丰收。此俗在丽水云和一带被称为“做田福”,农人们还要在这天选出长势最佳的禾苗,称为“挂榜”。浙江绍兴一带喜用圆糊醮祭祀田公田婆。圆糊醮以米粉为原料,加韭菜等作料煮熟而成。夏至时,农人用小竹签穿好醮坨,插在水田出水口,并点香祈求丰收。待仪式完毕,农人散去,小孩子们跑到田地里来取醮坨,饱食一顿。当地民谚云“夏至吃了圆糊醮,踩得石头咕咕叫”,有期盼孩童身体健壮之意。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