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文艺文旅 > 文艺理论 > 正文

【文化纵横】“恋土情结”对中国文化及国民心理的影响

文化纵横

作者:潘祥辉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导,传播考古学中心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他一定会爱她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中国文化饱含了对土地的历史记忆,从神话传说到民间信仰再到语言词汇,处处可见土地的印记。“恋土情结”使中国人形成了乐天知命、安土重迁、脚踏实地、吃苦耐劳以及重视乡土情谊等民族心理和性格,对土地的依恋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基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逻辑。

土地是承载万物的媒介。《礼记》云:“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土地的承载和滋养。因为土地的重要性,对土地的依恋也成为人类的一个古老而重要的心理情结。尽管“恋土情结”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世界上的各个民族也都有对土地的崇拜和依恋现象,但在中国文化中,这种“恋土情结”却表现得最为鲜明、最为持久。对于中国人而言,土地有着特殊的文化和情感意义,它是联结中国人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的重要媒介。 “乡土”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底色。可以说,对土地的依恋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基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逻辑。

对土地的依恋和崇拜伴随了中国文化的始终,并沉淀为一种中国特色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如冯天瑜先生所言:“中国人这种爱土、亲土、敬土,把土地看作自己生命和依靠的情结恐怕在世界上是极少有的。”土地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对土地的依恋使得中国人有着强烈的“故土情结”。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也写道:“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的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事实上,不论离开家乡的是游子、战士还是商人或移民,他们都会带一包家乡的泥土在身边,“乡土”既代表着一种来自家乡的护佑的力量,也寄托着游子对家乡的思念。而当离家闯荡的游子功成名就之后,最大的愿望往往是荣归故里,在家乡购置土地田产以光宗耀祖。“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中,土地既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财富,也是一种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

土地给中国人带来的不仅是财富,也是一种安全感和稳定感。中国人很早就明白“脚踏实地”的道理。正是千百年来对土地的辛勤耕耘,形塑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土地劳作使中国农民变得非常务实,甚至也影响到了士人的价值观,“大人不华,君子务实。”一向是中国圣贤先哲所倡导的一种精神。

中国人对土地的情感和耕耘也造就了中国另一个文化基因,这就是平和。固守土地使中国人变得十分温和,乐天知命,安土重迁,这样的民族本能地反对暴力和侵略,追求和平。“安土敦乎仁,故能爱。”传统中国人所追求的幸福生活是“耕者有其田”,是祖祖辈辈对“耕读传家”的固守。“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是历代圣贤、改革家和民众所追求的“理想社会”。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更是把“安土”和“修身”联系在一起,如《礼记·哀公问》中所言:“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

土地与“乡土”情结也影响着中国人的交往观念。传统中国人的社会交往围绕着村庄和土地,对“小共同体”有着深厚的感情,其交往理念受地域观念的深刻影响。“聚落形态”使中国人特别重视邻里关系和乡土情谊。远亲不如近邻,中国人的社交圈子往往局限在他们生长的那块土地上,“乡土情谊”在中国人的交往观念中显得十分重要,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征。一个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自己是什么地方的人。近代以来,“同乡会馆”遍地开花,发挥了其社会交往中的重要媒介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乡谊网络”同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浙江的温州人就用“一人带一人去,一家带一家去”的方法,把很多同乡和产业带到了世界各地。“乡土文化资本”“乡谊关系”成为华人交往实践和交往理念的重要特色。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