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文艺文旅 > 文艺评论 > 正文

墨韵人生:曾昭才书法艺术的多维启示

“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不仅是个体生命价值的诗意延展,也是构建文化共同体的重要支点。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曾昭才以笔墨为舟,在书法艺术的长河中踏浪而行,将个人艺术追求熔铸于社会价值创造,其艺术实践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老年群体参与文化建设的无限可能,为新时代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样本。

老有所学: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建构艺术认知体系

曾昭才的书法研习之路,是终身学习理念的生动注脚。他以“六多”方法论为舟楫,在书法艺术的海洋中开辟出独特的探索航道。“多看”是他叩击艺术之门的密钥,故宫红墙下的驻足凝望,敦煌洞窟中的屏息揣摩,让历史文脉在视觉冲击中具象为艺术基因;“多学”则如抽丝剥茧,从历代书论的精微奥义到经典碑帖的笔墨神韵,从赵孟頫的圆融风骨到颜真卿的雄浑气象,构建起纵横交织的知识经纬;“多思”是思维的淬炼熔炉,在对古法的解构与重构中,实现艺术思维的创造性转化;“多练”如同水滴石穿,将理论认知沉淀为肌肉记忆与艺术直觉;“多创作”则是生活感悟的诗意升华,让每一笔墨都浸染着时代气息;“多参展”搭建起艺术与社会的对话桥梁,通过外界反馈实现创作认知的迭代升级。

这一学习模式契合成人教育中的“经验学习圈”理论,形成“实践观察—反思提炼—理论建构—创新实践”的螺旋上升闭环。16个书法研修班的进阶之路,恰似在艺术阶梯上拾级而上,印证着系统学习与持续实践对传统艺术传承的重要意义。他对赵孟頫书风的研习,更暗合“模仿—领悟—创新”的艺术发展规律,展现出传统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路径。

老有所乐:在笔墨流转中实现审美体验的价值嬗变

在曾昭才的艺术世界里,书法不仅是线条与结构的美学呈现,更是心灵栖居的诗意家园。每日三小时的书写时光,宛如一场与自我的深度对话,在笔墨的起承转合间,压力得以释放,心灵获得净化,完美诠释了艺术心理学中“审美体验”的疗愈功效。这种沉浸状态与“心流理论”不谋而合,当注意力高度集中于笔墨游走,时间仿佛凝固,生活的琐碎烦恼悄然退场,取而代之的是纯粹的创作愉悦与精神满足。

110余场展览、75项荣誉的背后,是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共振共鸣。从“百米长卷颂党恩”的集体创作,到各类艺术展的精彩亮相,他将个人审美体验转化为社会文化价值,在“创作—展示—认可”的良性循环中,不仅收获艺术自信,更成为社群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这种艺术实践,恰似粘合剂,将个体情感与集体记忆紧密相连,彰显出艺术在构建文化共同体中的独特力量。

老有所为:在艺术实践中拓展文化参与的社会维度

曾昭才的公益之路,是艺术公共性理论的鲜活实践。他挥毫泼墨间,不仅书写着艺术之美,更书写着社会责任与人间大爱。千余幅书法作品的捐赠,慈善拍卖会的精心策划,将艺术从私人珍藏推向公共领域,构建起“艺术—公益—社会”的价值链条。这一实践模式证明,老年群体的文化资本能够通过艺术形式实现社会价值的创造性转化,为基层文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人生感悟》的创作与捐赠,更是老年知识分子文化自觉的生动写照。这部凝结着人生智慧的作品,将个体生命经验升华为文化产品,完美诠释了“生产性老龄化”理论——老年人不仅是社会资源的享有者,更是文化价值的创造者。众多社会荣誉的加持,不仅是对个人成就的肯定,更是对这种文化参与模式的认可与褒奖。

曾昭才“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实践经验,为当代老年群体的文化生活建构提供了一种可能,也为传统文化传承与社会和谐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老年人的文化担当与价值绽放。(湖南都红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周霖)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