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文艺文旅 > 文艺理论 > 正文

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与活化利用路径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遗产熠熠生辉,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系统性保护文化遗产与活化利用文化遗产指明了方向,也为在新时代背景下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注入了强大动力。

构建多维协同机制,凝聚保护活化合力

建构多维协同机制,需破除传统单向保护思维。在这一制度下,政府可从立法规范、财政补贴以及政策引导等方面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底线的划定与框架的构建;企业依靠市场敏锐度和资本运作能力实现资源向可持续文化产品的转化;社区提供在地知识和人文支撑;公众以游客、消费者和志愿者的多重身份参与其中,共同构建一个监督和传播的强大力量。各参与方通过定期联席会议、项目制合作和数据共享平台进行信息互通,以避免权责模糊而造成保护空白或者开发过度。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动态监控协同效果,并依据遗产保护状态和社会需求变化适时调整协作策略,以保证文化遗产能够在系统性保护的前提下得到活化利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敦煌莫高窟保护工作在多维协同机制的实践中不断创新升级。除基础的“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志愿者”模式外,近年来还引入高校力量开展跨学科研究,联合兰州大学成立敦煌学研究所,聚焦壁画病害防治、窟内微环境调控等前沿课题;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开发“数字敦煌”云平台,运用5G技术实现全球用户“云端游莫高”。在社区协同方面,当地政府组织莫高窟周边村民参与环境维护与文化解说培训,既解决就业问题,又增强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此外,通过“数字供养人”公益项目,公众可在线捐赠支持洞窟修复,捐赠者不仅能获得专属数字证书,还能参与虚拟壁画创作互动。

深挖文化内涵价值,创新内容表达形式

深挖文化遗产内涵价值需建立系统化的解构与重构体系。首先要通过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梳理文化遗产在物质层面的工艺特色、结构美学,以及精神层面的哲学思想等,明确其承载的集体记忆与时代价值。在此基础上,运用创意设计思维打破文化传播的时空壁垒,将抽象内涵转化为具象表达。例如,通过故事化叙事赋予文物人格化特征,借助多媒体技术构建沉浸式文化场景,或利用符号转译将传统纹样融入现代生活美学。创新内容表达还需注重受众分层,针对年轻群体开发互动化产品,面向学术群体展示深度研究成果,以此满足不同受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最终实现文化遗产从“历史遗存”到“活态文化”的蜕变,让其在当代社会持续焕发生命力。

故宫博物院深耕文化内核,将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与美学基因进行现代化转译,打造出兼具文化厚度与市场活力的爆款矩阵。从提取服饰色谱制成“故宫口红”,到将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矿物颜料转化为文具套装的渐变纹理;从《故宫日历》以AR技术让生肖文物“跃然纸上”,到数字互动展览《清明上河图3.0》用动态投影重构宋代市井生活——这些文创产品不仅通过“文物元素+实用功能”的设计逻辑打破传统博物馆衍生品模式,更借助社交媒体话题营销引发“国潮”现象。

拓展多元产业形态,延伸遗产价值链条

拓展多元产业形态、延伸遗产价值链条需以文化遗产为中心,构建“资源整合-业态创新-价值转化”的完整生态体系。在资源整合层面,通过对文化遗产的历史脉络、艺术特色和地域文化进行深度梳理,提炼可产业化的要素;在业态创新方面,打破传统产业边界,推动文化遗产与新兴数字经济、沉浸式体验、研学教育等领域跨界融合,开发出如文化主题剧本杀、非遗技艺体验工坊、虚拟文物展览等新型业态。同时,借助“文化IP+产业链”模式,将单一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具有衍生价值的品牌矩阵,实现从门票经济向综合消费经济的转型。此外,注重产业间的协同联动,通过旅游引流带动文创销售,以影视传播提升文化影响力,最终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价值增值体系,让文化遗产在产业融合中持续释放经济与文化双重效能。

西安大唐不夜城在产业融合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极具示范意义的活化模式。除传统的仿唐建筑游览与实景演出外,近年来积极探索“文旅+科技+教育”的深度融合。例如,打造全球首个基于唐朝历史文化背景的元宇宙项目,游客可通过VR设备化身“唐代游侠”,在虚拟场景中体验唐朝生活,实现文化体验从线下到线上的延伸;在商业运营上,创新推出“IP+快闪”模式,开发系列文创产品,并联合知名餐饮品牌打造主题餐厅,推出“长安十二时辰”特色美食套餐等。这些举措成功将盛唐文化遗产转化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旅产业集群,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融合数字科技力量,赋能遗产智慧保护

数字科技的出现,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激活打开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大数据能够实时监测和分析文物病害,并预测潜在的风险;人工智能借助图像识别和算法模型来辅助文物修复决策;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到文化遗产的吸引力;区块链技术确保了数字资源真实性和版权归属。借助数字孪生模型的构建,我们可以1:1地再现文化遗产的物理属性和其历史发展轨迹,并与智能管理系统相结合,达到智能运维的目的。综合运用上述技术,促使文化遗产保护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活化利用由静态展示向互动体验转变,从而为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对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性保护与活化利用,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负责。通过构建多维协同机制,凝聚各方力量,我们能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提供坚实的保障;通过深挖文化内涵价值,创新内容表达形式,我们能够让文化遗产以更加生动、鲜活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通过拓展多元产业形态,延伸遗产价值链条,我们能够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让其在当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未来,我们应继续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的新路径、新方法,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更多智慧力量。(作者:南阳师范学院南阳发展战略研究院 江淑洁)

本文系2025年度南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南阳市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路径研究”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