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随笔】
作者:刘晓伟(华东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近日,在第47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期间,“数字技术服务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主题边会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各方分享经验,以推动数字技术在世界遗产保护、创新和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革命正深刻体现在我国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事业之中。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科技赋能、活化利用、制度创新等举措,在数字化时代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全新范式,从动态监测、精准修复、数据管理和创新传承四个维度深度赋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空间中焕发新生。
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的预防性保护提供了精准化、实时化的解决方案,以动态监测构建预防性保护体系。通过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和数据分析平台,可对文化遗产的微环境、结构稳定性等关键指标进行全天候监测,及时预警潜在风险。例如,良渚古城遗址利用综合监测平台,实时采集遗址湿度、温度、位移等数据,动态调整保护措施;浙东南沿海的木质古建筑则通过湿度传感器和三维扫描技术,建立防潮防腐数据库,为科学干预提供依据。这种科技手段,极大降低了自然侵蚀对文化遗产的破坏风险。
在文化遗产修复领域,数字技术实现了从经验主导到数据驱动的跨越,精准修复实现文化遗产复原。高精度三维扫描、多光谱成像等技术可完整记录文物的形态、材质和损伤状况,生成数字化模型,为修复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以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为例,通过对代表性器物进行三维扫描和釉料成分分析,构建虚拟复原模型,指导传统工艺的精准复刻,为传统工艺复原提供科学支撑,推动非遗保护从经验传承转向数据驱动;绍兴古桥群修复工程则借助数字建模技术,还原原始结构力学特征,确保修复后的古桥既保留历史风貌,又符合现代安全标准。数字技术让修复工作兼具历史真实性与技术可靠性。
数字化保护还体现在建立系统完备的文化遗产数据库,构建文化遗产数字档案。通过构建标准化、结构化的数字档案系统,实现对文化遗产信息的永久保存和高效管理。以浙江省为例,该省目前已建成覆盖全省的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整合了包括文物普查数据、考古发掘报告、保护修复记录等在内的海量信息。如对西湖文化景观实施的全要素数字化建档工程,不仅收录了历史文献、影像资料,还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了空间数据的可视化呈现。这种数据管理方式,为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坚实基础。
数字技术还通过多样化媒介推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将静态文物转化为可交互的沉浸式体验,而区块链技术则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版权保护与价值转化的新路径。例如,南宋官窑遗址通过AR技术开发“虚拟制瓷工坊”,游客可亲手体验拉坯、上釉等工序;畲族民歌则借助区块链平台实现数字化存证与衍生品开发,助力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这些创新实践让文化遗产从“博物馆橱窗”走向大众日常,成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资源,使文化遗产得以超越物理时空的限制,在数字维度获得“永生”。
数字技术以动态监测、精准修复、数据管理和创新传承为支柱,为文化保护工程构建起全方位的科技屏障,让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获得新的生命形态。只有坚持守正创新,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那些源自历史深处的文化遗产能跨越时空,“活”在当下,并得以在未来弘扬与传承下去。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8日 0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