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文艺文旅 > 文艺评论 > 正文

城市历史街区活化的“文化密钥”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调研历史街区并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作出重要指示。近年来,跨越南北的生动实践勾勒出历史街区复兴从“物理修缮”到“文脉赓续”的壮阔图景。历史街区的保护与焕新,不仅是城市更新的重要课题,更是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如何以文化为钥,破解历史街区的存续困境,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时代命题。

以文润城:老街“焕新”的时代答卷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文化的载体。当前,我国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活化正经历从“物理存续”向“文化再生”的深刻转型,文化已成为老城焕新的重要战略抓手。很多地方以文化为内核,在赓续历史文脉、创新文化表达、重构文化场域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系统挖掘文化根脉,解码历史街区的基因图谱。广州永庆坊对78项非遗进行数字化建档,建立广府非遗基因库,形成“一街一策”保护准则,使骑楼建筑群成为可阅读的文化活体。其他各地也纷纷以文化基因图谱构建为核心,对历史街区的文化符号、技艺、习俗等进行分类解码,深化在地文化的系统性挖掘。二是以文化表达的创新性突破来构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机制。近年来,不少地区纷纷将历史街区从“文化容器”变为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审美碰撞融合的“创新实验室”,以文化内核为锚点,或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搭建古今交融的可视化场景,或融合传统、现代的差异化特点打造新旧共生的文化标识。例如,上海武康大楼通过“小尺度、高密度”的街道设计,将历史风貌与网红经济相结合,实现百年老楼向青年文化网红地标华丽转身,推动历史街区的活化实践从传统物理空间的形制复刻转向创造性文脉活化的价值再生。三是通过文化场域的多维重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精神共同体。例如,北京杨梅竹斜街通过“老屋新生”项目,为原住民提供修缮补贴与文化空间使用权,让居民成为文化传承的在场者;潮州广济桥建立文化导师制度,邀请非遗传承人定期驻场每周开展家书朗读会,让文化记忆在代际传承中延续。通过“空间—事件—社群”的社区文化场域构建,形成特色文化生态圈,重塑可参与的社区精神空间,使街区从物理空间升华为情感联结的精神地标,在街区更新中留住记忆与乡愁。

三重困境:历史街区的“身份焦虑” 

近年来,我国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工作展现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创新实践。然而,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文化维度的系统性挑战日益凸显。

在文化真实性层面,历史街区面临文化传承与空间载体脱节的实践困境。一方面,部分街区过度追求修旧如旧的建筑表象保护,忽视了对传统工艺、民俗活动、社会记忆等深层文化基因的系统性传承,导致了文化表达的碎片化;另一方面,随着文化内涵被消费主义稀释,历史街区沦为“打卡式旅游”的景观化街区,有形无魂的文化空心化现象加剧。2024年文旅部调研数据显示,32%的游客认为部分街区文化体验流于表面。

在文化认同层面,部分历史街区遭遇了社区主体消解与情感联结断裂等“人—地—文”共生难的现实困境。一是民生空间被挤占与原住民流失问题。部分由资本主导的更新模式促使原本服务于在地居民的日常性、低成本商业与生活空间被高消费业态空间挤占,导致在地居民因随之而来的生活成本上升和生计空间减少而被迫迁出,街区原住民占比大幅下降。二是文化认同的断裂。网红经济导向下的历史街区更新改造,使得历史街区的传统市井文化被标准化的商业业态覆盖,导致居民与游客难以形成文化共鸣。三是文化传承主体的缺失。部分街区存在社区参与机制缺位、管理权责不明与居民参与渠道不畅等文化传承主体缺失问题,导致在地居民对保护与更新工作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低,人、地、文之间情感链条逐渐断裂。

在文化活化层面,“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短期流量运营导向使历史街区陷入创新与长效活化失衡的可持续性困境。一是部分街区盲目复制其他城市文旅模式,缺乏对在地文化的创新挖掘与街区的长远规划,导致地方文化的地域独特性被同质化的商业逻辑所稀释,出现“千街一面”“千镇一面”的唏嘘景象。二是创新韧性与活化可持续性不足。当前一些历史街区忽视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深度融合、文化IP创新与多元业态的有机联动,导致街区发展后劲乏力,文化价值难以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收益。

破题之道:以文化为轴心的治理生态重构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的核心要义,即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当前,面对历史街区更新中文化真实性不够、文化认同困境与文化活化可持续性不足等系统性难题,亟须以文化治理现代化为牵引,推动历史街区从物理尺度的文化地标跃升为精神层面的文化共同体。首先,以“法制化+精细化”的制度创新,筑牢历史街区文化治理根基。一方面,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首次在党的十八大后从国家层面对历史文化传承保护作出明确指示。各地也需相应完善地方性法规体系,进一步强化刚性约束。另一方面,推行“绣花式治理”,以精细化手段平衡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的张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其次,以多元共治,激发历史街区文化治理活力。一是构建文化IP孵化平台,培育在地文化传承主体,实现历史街区的“形”“神”俱妙;二是拓宽社会参与渠道,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强化社区主体性,破解历史街区绅士化、文化空心化困局;三是创新“政—企—居民”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探索“文化、经济共谋大戏”的可持续路径。最后,以数智赋能,提升历史街区文化治理效能。通过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推动历史文化符号的数字化转化,打造古今交融的街区意象;通过数字孪生街区的构建,实现历史文脉的精准还原与历史街区的全时段动态监管。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实践表明,唯有将文化基因深度融入城市更新,才能让历史街区在保护中活化、在传承中创新,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向赋能,推动历史街区在文化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中成为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文脉、焕发出生机的功能复合场域,为城市文明传承写下永续发展的时代注脚。  

[责任编辑:陈慧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