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文化中国 > 正文

【文化中国】让“岐黄之光”闪耀青春赛道

文化中国

中医药发祥于中华大地,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是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将中医药智慧创造性转化为学校团学干部培养的方法论,既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更是提升青年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在实践中,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学校(四川省针灸学校)团委着力构建“天人相应—防微杜渐—辨证论治—阴阳和平”四维协同的“把脉问诊”育人体系,以中医整体观把准“青春脉象”,以治未病理念筑牢“风险堤坝”,以辨证论治定制“成长良方”,以阴阳和平实现“气血充盈”,四诊合参开出立德树人的“复方”,切实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组织力和服务力,推动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在青年工作领域深度融合,助力青年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元气充沛、经络畅通”,以磅礴青春能量,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崭新篇章。

坚持“天人合一”,把准“青春脉象

中医整体观强调人与天地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思想。“有诸内必形诸外”“知常达变”,《黄帝内经》的诊法正是天人相应整体观在诊察疾病中的体现,以常测变、从常知变,达到“以表知里”。青年工作亦需把握时代脉搏、遵循育人规律,将团学干部置于组织环境、校园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多维坐标系中进行系统性培养,不断提升工作精气神。学校团委构建“形气神”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让成长与节气同频,让奋斗与时代共振。“形”即扎实的业务基础和专业技能,通过系统培训提升团学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气”指组织运行效率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项目化运作增强组织活力;“神”是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强化使命担当。三者有机统一、相互促进,实现团学干部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立足“防微杜渐”,强化风险防控

“上医治未病”是中医药学的重要预防思想,强调防微杜渐、未雨绸缪的重要性。这一智慧启示: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防患于未然。创新构建团学干部“健康监测”机制,通过建立个人成长档案、定期开展组织评估、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实时把握团学干部的思想动态、学业状况和心理状态。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建立分级预警制度,对潜在风险进行分类管理;完善干预预案,做到早发现、早研判、早处置;开展个性化帮扶,通过谈心谈话、朋辈辅导、专业咨询等多种方式,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这套前瞻性防控体系既体现了严格管理的要求,又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温度,有效促进了团学干部健康成长,确保了团学组织的生机与活力。

注重“辨证论治”,实施精准培养

《黄帝内经》在治疗上提出因势利导、治病求本、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标本缓急、补虚泻实、寒热温清等原则,是中医辨证的思想来源。中医强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注重根据个体差异施治,这一理念为团学干部培养提供了重要参考。创新建立分类培养机制,根据团学干部的性格特质和发展潜力,实施差异化培养方案:对富有创新精神但容易急躁的干部,加强情绪管理训练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对思维活跃但稳定性不足的干部,注重持之以恒的品质培养;对沉着稳重但创新意识不足的干部,着力激发开拓进取精神;对内向谨慎的干部,强化沟通表达能力训练。通过建立“一人一档”成长档案,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这套分类培养体系既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又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有效激发每个学生干部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潜能,为培养高素质团学干部队伍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追求“阴阳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

中医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正所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团学干部工作也要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重点把握三对关系的辩证统一:一是学业与工作的平衡,通过建立科学的时间管理和任务分配机制,确保学生干部学业成绩与工作绩效同步提升;二是个人成长与组织服务的平衡,既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全面提升,又强化其服务集体、奉献社会的意识;三是严格管理与人文关怀的平衡,在坚持制度刚性的同时,充分体现组织的温暖与关怀。这种动态平衡的管理模式,既让学生干部在实践中得到充分锻炼,又确保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团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哲学智慧与育人理念为新时代青年工作提供了宝贵源泉。要让团学干部在中医药文化的深厚滋养中锤炼成长,让青春之花在岐黄智慧的浸润下绚丽绽放,这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当传承千年的岐黄之道遇上新时代的澎湃青春,一场跨越时空的“双向奔赴”正在校园沃土中迸发活力,点燃立德树人的熊熊之火,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能量。

【作者:文泽 卿灵峰,分别系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学校(四川省针灸学校)团委书记、团委教师】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