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步入一座园林,映入眼帘的建筑有哪些?无墙开敞的“亭”,凭栏可环眺的“轩”,高峙巍峨的“台”,还有滨水雅致的“榭”等等。
“亭轩台榭”是中国传统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四类景观建筑,它们形式灵活多样,承载着观景、休憩、游赏等各类实用功能,也常常作为风景名胜与园林空间布局的重要景观节点,起到引导视线、点缀景致的作用。这四类通透开敞的园林景观建筑在历史演进中经历了形制与功能的多次转变,体现了古人因地制宜、依景造物的空间智慧,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涵与审美情趣,至今仍为我们提供空间原型与设计灵感。
——编 者
亭:通透之所
“亭”是以数根柱子支撑屋顶的小型建筑,一般无墙开敞、结构轻盈。
“亭”的平面形制十分丰富,包括三角、六角、八角、方形、圆形、扇形等几何造型,屋面则多采用单檐,以攒尖顶或歇山顶为主。亭的建造并无固定形制,因地制宜,可坐落水滨,亦可倚山临风,形成“一亭一景”的景致。
当我们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常能见到“送君十里长亭”的场景,这里的“亭”跟园林里的亭子还不太一样。实际上,最初的亭类建筑并非园林专属,而是源于先秦时期边防要塞上的军事设施,用于观察敌情与防御。秦汉时期设有“亭制”,亭的数量因此增多,《汉书》中记载“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设置“亭长”官职,其职能涉及治安管理与交通邮驿等。
随着社会与审美需求的变化,“亭”逐步脱离军事体系,转而进入山水园林景观之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文人追求山林隐逸,“亭”在这个时候开始被赋予观景、休憩等功能。
隋唐以后,“亭”的建造技艺已非常成熟,结构形式更加丰富,出现“亭台”“亭榭”等组合,成为园林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生动描绘出亭台建筑融入自然的生动景致。
千百年来,许多“亭”因文人雅士的题咏而名满天下。例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兰亭”,就是东晋时期文人雅集的重要场所。虽说兰亭原址早已湮灭,但其文化内涵与美学魅力却影响至今。
在北京,有一座陶然亭公园,这是一座融古典建筑和现代造园艺术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名园。“陶然亭”是清代康熙年间建造的名亭,取白居易“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之诗意。
1920年前后,李大钊等革命先驱曾先后在“陶然亭”留下活跃的足迹。除了回忆峥嵘岁月,陶然亭公园内,游客还能一日逛遍各地名亭。1985年,园内辟建“华夏名亭园”,“醉翁亭”“鹅池碑亭”“少陵草堂碑亭”“沧浪亭”……10余座仿建的名亭俱在眼前,仿佛一场建筑艺术的时空穿越。
轩:远眺之构
“轩”的本义源自车舆,原指古代前顶较高、后面带有帷幕、两侧有窗的车。在文学作品中,“轩”往往代表窗的意象。例如孟浩然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苏轼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都透过“轩窗”来勾勒情境,表达情感。
明清之后,“轩”逐渐引申为设有高窗、采光良好、视野开阔的建筑空间。明代园林艺术理论专著《园冶》强调“轩”的选址原则,认为将“轩”设于高敞之处,能够发挥其观景与助景的空间特性。
相比“亭”的四面通透与“榭”的临水而立,“轩”更强调建筑与环境间的有机联系,以形成良好的框景与视线导引。江苏苏州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临水而建,平面呈扇形,取苏轼“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的词意。它既是园中的点睛之笔,也是园内最佳观景场所之一——凭栏可环眺三面之景,并与其西北的“浮翠阁”遥相呼应,构成对景。扬州个园的“宜雨轩”为园内正厅,俗称“桂花厅”,其南边种植桂花,而北边可赏水景。
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位于上海松江方塔园东南角的“何陋轩”堪称代表之作。该建筑以毛竹为结构材料,竹子连接处采用棕绳捆绑,并将节点刷成黑色,起到模糊节点的视觉效果;柱脚则使用钢构件稳固,避免竹材直接接触地面,提升其防水防虫性能。屋面采用茅草覆盖,屋脊两端翘起,整体呈现简约的几何造型。石基由三个相互构成30度、60度、90度夹角的平台组合而成,既延续了“轩”的观景特质,又以现代建筑语言重新诠释了传统的园林建筑空间。
台:高峙之势
“台”的本义是用土堆筑成的方形高而平的建筑物。建筑史学家杨鸿勋认为,“台”最早以夯土建造,周围辅以披檐防水,外观呈回廊环绕,区别于后世砖石包镶的墩台形式。“台”的发明兼具宜居和防御两大实用功能。早期建筑木构技术水平较低,而“台”居高临下,利于防水通风,便于防御,因此具有作为权力象征的特殊地位。
“章华台”为春秋时期楚灵王所建,北魏郦道元记载“台高十丈,基广十五丈”,宽度约合35米,与今天考古发掘的遗址尺寸相近。“章华台”亦有“三休台”之称,登临者需中途休息三次方能登顶,可见建筑的巍峨气势。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曹植《登台赋》描绘了“铜雀台”壮丽的景象。在秦汉时期,高台建筑多作为主体殿堂。除了“铜雀台”,西汉的“未央宫”与“建章宫”等,均设有数层夯土台基作为宫殿主体,空间组织严整、等高有序。
登高台远眺,成为文人诗咏中的常见意象:陈子昂借幽州台抒写“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茫情怀,李白以“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慨叹时空变迁。
今天,人们可以到北京天坛、故宫等地一睹古代高台建筑的威仪。例如,天坛“圜丘坛”是典型的礼制高台建筑,三层白石圆台逐层递升,周围用两道矮墙环绕,内墙呈圆形,外墙呈方形,象征“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在现代城市设计中,高台的构造逻辑与视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观景台设计之中。一些城市公共空间的露天看台或舞台,通过阶梯式平台结构,可以满足观演、休闲等功能。
榭:滨水之阁
“榭”本义是建于高台之上的屋宇,在“台”之上建屋,即为“榭”。随着木构技术的成熟和园林理念的发展,“榭”逐渐脱离早期高台上的殿宇范式,其形制与功能更趋向于观景,建筑下部由木结构支撑替代原来的夯土台,从而逐渐衍生出架于水边或水上的景观建筑,称为“水榭”或“水阁”。《园冶》阐释为“榭者,借也。借景而成者也。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态。”这表明:“榭”的设计强调因景设构,顺应环境条件灵活布置。
从构造技术上看,园林中的“榭”常建于池畔,其基座结构一部分落于岸上,另一部分悬挑水面,且多采用石梁柱承托。临水一侧通面开敞,设栏杆、槛窗,屋顶常为歇山回顶式,檐口出挑,兼顾遮阳与通风功能,整体造型轻盈雅致。
江苏苏州拙政园的“芙蓉榭”,呈歇山顶、三面通透,在池水与花木环绕中构成极具东方美学意境的观景节点。此外,苏州网师园中的“濯缨水阁”也是颇具代表性的“榭”,其基部以石柱支撑,架设于水面之上,连接相邻的假山和游廊,尽显园林之趣。
如今,“榭”的空间理念常被运用于滨水环境,通过悬挑、架空等手法强化建筑与水体之间的关系,并融入观景、休憩等功能,营造出层次丰富、动静相宜的滨水互动空间。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系主任,本报记者黄晓慧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09日 16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