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文化中国 > 正文

网络文艺点评怎么看(锐见)

电视剧《沉默的荣耀》播完后余响未绝,网友们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评论,表达对无名英雄的缅怀。评论汇集成澎湃的情感浪潮,延伸至现实:在北京福田公墓与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许多人专程赶到这里,用一束花、一次鞠躬,完成与英雄的跨时空对话。文艺作品能短时间内产生这样的现实反响,离不开网络评论的共情力量。

在网络媒介迅猛发展的今天,文艺作品的公共评论不再只是“少数专业人士的理性判断”,而是一种融入日常生活、以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为中心的全民性文化实践,在网络传播的加速机制中生成新的审美形态与社会效应。无须传统文艺评论的逻辑严密、结构清晰、文辞优美,更不必长篇大论、面面俱到,从内容到思想再到审美的深度剖析,一句“泪崩了”“太燃了”,简短真切,情绪浓度高,也更容易引发共鸣。

网络评论的力量不仅在于传播,更在于反哺创作。火爆的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就肇始于一名网友的评论:“要不拍个动画吧!”创作者看到后只回复了两个字:“等我。”几个月后,短剧横空出世,点燃了人们的家国情怀。同样,原创动画“罗小黑”曾一度停更,但网友的持续讨论与二创热度让这个IP重新焕发生机,并最终推动了“罗小黑战记”系列大电影的诞生。网友评论不仅仅是单纯的“观后谈”,更迭代成为创意的“孵化场”,更加深刻地影响了文艺创作。

网络评论的活力固然可贵,但如果缺乏理性引导,也可能让作品被情绪淹没。有的电影、网络剧或动画作品面世后,因为某个细节的争议、某个角色的设定,甚至某句台词的解读,便在社交平台上迅速发酵,演变成一场立场先行的评论,使文艺作品难以获得基于客观标准的、相对公允的市场反馈。这就需要以理性的声音引导舆论公平对待文艺作品,让那些富有创新精神的诚意之作,获得其所应有的生存空间和正向激励。如此,网络评论才会成为促进文艺繁荣的积极力量。

由此可以思考,网络评论和专业评论并不是此消彼长,专业评论者与大众评论者要互为补充、互相借鉴,形成充满流动性的新评论主体。有价值的优秀评论应该让作品“被看见”,而不是“被误读”。专业评论者应有意识使用更质朴的语言,引导网友在表达情绪的同时多一些“上升”理解和思考,从而让网络文艺评论既热闹又不失温度、既有情感又不乏理性。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28日 20 版)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