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8日至26日,浙江省杭州建德市下涯镇之江村迎来一场艺术与乡村的深度对话——浙江省油画院“绘笔点亮乡村”创作写生活动与“会拍照的村庄”手机摄影培训班相继开展,以油画为笔、镜头为媒,为乡村注入鲜活的文化动能。在杭州市级文化特派员张红的牵线推动下,艺术资源与乡村需求精准对接,不仅实现了摄影与油画的“破圈”融合,更探索出一条“艺术乡建”特色路径,助力之江村绘就“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好新画卷。
油画采风:绘笔点亮乡村,定格乡土之美
“妙笔来绘之江 共建人文乡村”浙江省油画院创作写生活动在之江村拉开帷幕。来自浙江省油画院的专职画师深入田间地头,以画笔记录村容村貌、村民生活与乡土文化。此次活动预计创作40余幅油画作品,为后续油画展及艺术巡展积累素材,更通过艺术创作挖掘乡村文化内涵,让传统村落焕发新生机。
“此次的采风活动,绝非简单的‘画家下乡’,而是一场艺术赋能乡村的深度实践,是一次文化与经济、艺术与生活的深度融合。我们把画架支在稻田边、茶山里、江岸上、村民家,让村民与游客近距离感受艺术创作过程,当村民们好奇和渴望的眼神看着我们作画,这就是艺术与乡村最美的相遇。这种相遇,不仅仅是艺术与乡村的简单结合,更是文化与生活的深度交融。近期,我们油画院在乡村深度创作,让我们认识到,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乡村生活则为艺术提供了无尽的创作灵感。我们的作品不仅是画布上的创作,更将成为乡村独特的文化身份证。”浙江省油画院负责人常青教授说。
2024年9月,在文化特派员张红牵线搭桥下,浙江省油画院将写生创作基地落户之江村。基地的设立不仅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灵感源泉,更通过定期采风、作品展示等活动,将艺术资源转化为乡村文化资产,为乡村注入持续的文化活力。
手机摄影培训:镜头记录乡村,凝聚本土力量
“会拍照的村庄”乡村手机摄影培训班在之江村文艺学校火热开班。此次为期三天的培训,由浙江传媒学院胡晓阳教授团队授课,vivo公司给予鼎力支持,吸引了村民、业态主理人、乡村梦想家、摄影爱好者及游客等40余人踊跃参与。
培训以“实用 + 创新”为指引,通过理论讲解、现场实操、作品点评等环节,助力学员掌握手机摄影技巧,提升审美水平。胡晓阳教授表示,手机摄影契合大众需求与传播特点,但乡村百姓对其丰富功能的了解和应用尚显不足,其艺术创造潜力也有待挖掘。几天培训下来,学员们热情高涨,不仅掌握了诸多技术技巧,对摄影也有了全新理解,不少人培养起摄影热情。他们有望用手机影像记录生活、赞美家乡,为乡村引流,甚至开发乡村影像经营业态。同时,此次培训也让浙传师生团队感受到浙江乡村的蓬勃发展,看到中国更美好的未来,是一次深入社会、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专业能力的实践教学探索。
结业仪式上,学员们交出亮眼答卷:田间的稻浪、晨雾中的渔夫、充满烟火气的村庄……一幅幅作品,尽显之江村的自然之美与人文底蕴。更重要的是,此次培训凝聚起一支“带不走”的本土摄影队伍。他们将成为乡村文化的传播者,借助社交媒体、线下展览等渠道,宣传乡村风貌、推广特色产品,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为激励学员创作热情,特别设立“新农人摄影奖”,面向参训的学员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结业仪式上,主办方杭州市摄影家协会、建德市下涯镇人民政府以及支持单位vivo杭州公司、建德市摄影家协会为获奖学员颁发获奖证书与结业证。
文化特派员:架起艺术与乡村的桥梁
两大艺术活动的成功落地,离不开文化特派员张红的“穿针引线”。作为杭州市级文化特派员,张红深入调研之江村的文化需求与资源禀赋,精准对接浙江省油画院、浙江传媒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等优质艺术机构,推动写生基地落户、摄影培训落地。她表示:“文化特派员不仅要‘送文化’,更要‘种文化’。通过艺术赋能,让村民从文化受众变为参与者、创造者,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艺术乡建:打造可复制的乡村全面振兴样本
之江村的实践,为“艺术乡建”提供了生动注脚。通过油画与摄影的跨界融合,乡村实现了从“环境美”到“生活美”、从“外在美”到“内涵美”的升华。而文化特派员制度的落地,则让艺术资源与乡村需求实现了精准对接,避免了“文化下乡”的短暂性与表面化。
未来,之江村将继续深化“艺术 + 乡村”模式,计划推出油画主题民宿、摄影采风路线、油画与摄影乡村艺术展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放大艺术赋能效应,为乡村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提升乡村的文化品位,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
(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下涯镇人民政府 陈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