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话语权贯穿于文艺创作与鉴赏、文艺理论与评论实践过程中,是主流意识形态表达、社会核心价值观倡扬以及人民群众审美理想实现的基本标识和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文艺话语权既表征着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意义和社会信念,又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具体文艺实践相结合的丰硕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文艺批评家在促进文艺的创作和繁荣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文艺创作的整体生态发生了迅速而复杂的变化,但在这种新的发展态势面前,文艺批评显得滞后和乏力,与本应发挥的地位和作用很不相称。因此,文艺批评界就新形势下面对的挑战和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刻的学术探讨和理论反思:如何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话语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话语体系。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这为当代中国文艺评论如何申引把握话语权指明了方向。
增强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 开放思想价值支撑
恩格斯曾说过,文化植根于“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当前,我国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改革开放时代。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离不开思想文化的创新及其大发展大繁荣。只有在多元多样、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中高高举起先进思想文化的旗帜,才能引领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时代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只有思想文化上的自觉自信自强,才可能造就一个国家和民族可持续发展源源不竭的思想动力和价值支撑;只有思想文化上的“软实力”强大,才可能使一个国家和民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强国。
建设中国特色软实力,不应该仅仅只有中国成就和中国创造,更应该具有中国思想、中国价值和中国主张,这就必然要求我们站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和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制高点上,积极创新中国话语体系的思想内容和价值内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从思想和价值观上真正提升“中国文艺的话语权”。没有中国思想、中国价值和中国主张等实质性内容,“中国话语”、“中国叙述”和“中国故事”就不可能打动人、说服人和走进人的心灵。这应该是建设我国软实力最主要和最核心的任务。
思想文化创新和建设要有许多条件,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大力建设这样一种社会机制,让思想者真正成为思想文化创新的主体,要让思想者做思想者的事。中国思想的创新和创造,还需要鼓励创新、兼容并包、宽松和谐的政治社会环境。要倡导这样一种社会风气,充分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让一切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思想文化创造充分涌流,鼓励一切在正确态度前提下的不同观点、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要形成这样一种文化生态,让一切有利于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科学、民主、道德、审美等思想文化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要营造这样一种浓厚氛围,让一切有利于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思想文化观点充分表达,真正“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形成一种民主舒畅、生动活泼、团结协作的思想创新的局面,让全社会洋溢着思想文化上的自觉自信自强。
突出中国梦的时代主题 提升文化的国际话语权
要深刻理解“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这一科学论断,将“中国精神”自觉贯穿于当代文艺生产的各个环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突出中国梦的时代主题,凝聚中国力量,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文艺话语权的生命力之所在,是一个国家文艺事业自主发展、文艺话语鲜活丰富的源头活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推动这个民族的精神世界不断丰富,文艺话语生生不息、活力充沛的关键所在。对致力于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而言,创新更是挣脱百年来西方中心主义对文学艺术发展的束缚、重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增强当代中国文艺话语自主性的出路所在。针对当前文艺领域存在的抄袭模仿、品粗质俗等问题,《讲话》深刻指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当前文艺创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同创新能力不足很有关系……作家诗人要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这一科学论断不仅道出了文艺创新的基本规律,也为破解文艺发展创新能力不足的难题廓清了路径。
文艺必须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才能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澎湃力量。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追求,这个“追梦”的过程是文艺创作所要扎根的生活土壤,它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鲜活故事和典型人物,是当代中国文艺变革思维方式、挖掘崭新资源、创新话语类型的不竭源泉,更是摆脱千篇一律、远离抄袭模仿、杜绝庸俗恶趣的最终依靠。因此,广大文艺工作者应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不断丰富拓展中国梦的表现内容,既讲好国家民族宏大故事,又讲好百姓身边故事,用生动的艺术形象和叙事方式体现中国梦的丰富内涵,着力为当代中国人的寻梦理想和追梦奋斗书写放歌,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文艺话语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