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6年7月30日上午9点,由人民日报社指导,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等组织发起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暨2016中国文艺评论峰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会议共分为两个单元,由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康辉主持。第一单元为领导致辞讲话及开题演讲,人民日报社副社长张建星致欢迎辞,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总编辑贾立政发布了智库报告,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中国当代杰出的诗人、画家、国学家、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范曾,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分别发表了开题演讲。第二单元为主题研讨,与会专家围绕“大国国运与文艺复兴”、“传统文化与文艺创新”进行了深入交流。共200余名中国文艺界的权威专家学者、广大优秀文艺工作者共同出席了本次峰会。
中国文艺评论峰会简介: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2014年10月15日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为进一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暨2016中国文艺评论峰会”于2016年7月30日在人民大会堂举办。
本次峰会由人民日报社指导,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等组织发起,得到了文艺主管部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等组织与单位的大力支持。峰会邀请有关领导人、广大优秀文艺工作者和相关人士等齐聚盛会,重点研讨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历史意义和时代内涵,探索中国文艺事业发展的方向与路径,力求为推进中国文艺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作出贡献。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精神
暨2016中国文艺评论峰会
卢奇
中国著名演员、邓小平扮演者卢奇出席“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暨2016中国文艺评论峰会”
尊敬的罗副主席,尊敬的叶副主任,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我是卢奇,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的影视演员,扮演过孙中山、邓小平。热心的观众朋友们喜欢称呼我为“邓小平特型演员。”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很荣幸能够从片场来到人民大会堂,参加中国文艺评论峰会,与大家欢聚一堂,共同学习与深刻领会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
我是新中国文艺战线上的一名勤务兵。1953年出生在重庆一个部队文化大院里。母亲是部队文化教员,父亲在解放前是川东地下党员,也从事地方文化工作。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我在孩提时代就痴迷于艺术表演活动。在学校的文艺队,我接受了表演艺术的启盟和训练,学习二胡、演样板戏,进入了重庆文化局专业学员队。1970年我十七岁,原武汉军区某部队来重庆招文艺兵,由于内心对当兵、穿军装的热切向往,我瞒着父母,跑出来报考。苍天眷顾,我幸运地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文艺小兵,开始了我的“中国梦”、“军人梦”、“演员梦”。
部队像是一个革命的大熔炉,也像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艰苦的训练、排练、演出任务,不仅锻炼了我刚强的意志,还培养了我甘于奉献的品质。之后,我顺利考入了四川省人民艺术剧院,成为了一名专业的话剧演员。1976年,我进入剧院的表演班学习深造了三年,实现了从“文艺兵”到“专业演员”的跨越。在四川人艺,我在话剧《万水千山》、《战太行》、《霓虹灯下的哨兵》、《皖南事变》等几十部剧作、上百场演出中扮演了各种各样的角色,积累了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
我的第一次“触电”,是在1979年。那一年我才26岁。1978年底,四川峨眉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山城雪》,我在片中扮演了周恩来总理的警卫员——阎诚。这次首登银屏后,我的影视剧演员的生涯正式开始了。七年后的1986年,恰逢“共和之父”孙中山先生诞辰120周年,也就是30年以前,那年我正是三十三岁,上海电视台计划拍摄电视连续剧《孙中山与宋庆龄》,邀请我出演孙中山。从话剧舞台到电视剧,我的演艺生涯又迎来了新的挑战。第一次在电视剧中饰演伟人,心理压力特别大。因为大家对伟人都非常景仰,伟人的言谈举止、风度气质、音容笑貌等都与常人不一样。伟人的魅力与风采,不仅仅体现在外形中,还有深邃的思想、独特的个性、博大的胸怀。仅仅临摹外形也不行,还得准确体会伟人的内心活动。读资料、看相片、观录像、听声音,观察每一处的细节表现,摹仿、练习、自如地表现:导演的提醒、自己的感悟:还从珍贵史料中深度挖掘……功夫不负有心人。电视剧开播后,得到了大家普遍好评,我成为了扮演孙中山的特型演员。走红、片约纷至沓来。《詹天佑》、《日出东方》、《黄埔军人》、《叶挺将军》等影片又邀请我饰演孙中山。从1986年演到2009年,从33岁演到46岁,23年的时间中五次扮演塑造孙中山先生,这对我来说是一份独特又难忘的生命体验。
我在表演中,用满腔的热情与真挚的情感去感悟伟人的理想与追求,也得到了孙中山先生“爱国以命,爱党以诚”的高尚情操的感召。我在《范曾传》这本书中看到过范曾先生用水墨为孙中山先生造的像,印象非常深刻。今年11月12号,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150年以前,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中国人民得到了政治上、思想上的解放,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历程中的一座丰碑。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爱党、爱国、爱人民,在长期的文艺实践中,把创作当成中心。我塑造孙中山、邓小平的屏幕形象,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为了把最优质的精神食粮奉献给观众,奉献给人民。每参演一部影片,我和剧组同仁们都精益求精、细心打磨,努力创作出既触动灵魂又共鸣思想的最完美的作品,同时也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优秀经典作品。在中国电影参与国际竞争的新环境下,我们也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认真研究、讨论、学习、改进,向世界学习,洋为中用,恪守中国独具特色的经典电影之路,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历史性的贡献。
1988年,28年前,是邓小平与卓琳金婚之年,他们并肩走过的第50个年头。这一年,我35岁,没有想到,我刚刚在两年前饰演了伟人孙中山,命运之神又要向我投来橄榄枝。这一年,广西电影制片厂决定拍摄历史题材电影《百色起义》。导演陈家林决定在邓小平的家乡四川省的演艺界来挑选饰演年轻时期的邓小平的演员。我也去片场试镜。化妆师杨树东一见到我,只感到孙中山的气质扑面而来,几乎对我没有什么信心。但我只有坐下来,请他先化了妆再说。拔眉毛、红肿……第二天再画,剪头发、胶双眼皮、穿上服装……周围一片惊呼:“太像了!太像了!”“不是像不像,完全就是了!”我拿着邓小平的照片与镜子中妆后的“我”一对照,心里也增添了几分自信。导演将几位侯选人的照片送到原国家副主席、时任《百色起义》的总顾问王震那里审阅,当他从一叠照片中翻看我的照片时,问:“这是谁?”导演说:“这是卢奇。”王震说:“哦!挺像!”最后,王震又翻回我的照片,对周围人说:“卢奇像!”我与邓小平的生日是同一天,农历七月十二曰。命运又让我与伟人邓小平结下了绵长的银幕情缘。《百色起义》上映后,我一夕成名,同时荣获中国电影第十届“金鸡奖”的“最佳男主角奖”。这部经典之作又把我推上了“邓小平特型演员”的道路。从1990年到现在,25年过去了,四分之一世纪的珍贵时光,我43次出演邓小平。去年,在电影《邓小平在黄山》的拍摄中我扮演了老年邓小平--76岁的邓小平。去年11月,由张治中文化教育基金会主办,《邓小平登黄山》美国首映式及放映会在洛杉矶举行。张治中将军的小女儿、美国华人社团联合会荣誉主席张素久看完影片,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说:“美国华侨华人对邓小平的感情很深。作为中美文化交流的一部分,观看这部电影后我很感动。影片将当时时代背景下引人关注的小岗村包干到户、香港回归等话题贯穿于全片之中,再现了邓小平这位世纪伟人的人格魅力和崇高风范,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的优秀电影作品。”电影放映完后,在场的侨胞们热泪盈眶,感慨万千,好评如潮。
去年,我还拍摄了电影《出山》,这部电影是反映邓小平30年代在瑞金当县委书记,70年代在江西劳动改造并重新崛起的传奇经历。今年四月美国休斯敦第49届国际电影节上,在来自76个国家150部参赛的电影作品中,电影《出山》不仅获得了“雷米大奖”、“人物传记类金奖”,还作为本届电影节的开幕片来播映。同时,休斯敦国际电影节也授予了我“职业成就奖”。这些奖项创造了中国电影在海外获奖的新记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了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推动了中美电影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李强民说,他是怀着对邓小平同志的崇高的敬意在观看影片,并赞扬王坪导演用理性的思维、艺术的气息和审美去再现一代伟人不平凡的足迹,具有高超的导演艺术水准。
在我近半个世纪的演艺生涯中,我所塑造的孙中山、邓小平的影视片共有五十多部。这些作品凝聚了剧组全体同仁的辛勤劳动,是奉献给国家和人民的宝贵礼物。我们齐心协力为中华民族及世界创造着传世的精神财富,延续着“和平发展”这一中华民族的精神脉络。中华民族的历史巨变,从开天辟地,九十五年的波澜壮阔,我党我军惊天动地的赫赫战绩,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使我们中华民族焕发了蓬勃的生机,我们炎黄子孙骄傲地站在了世界民族之林!近百年的文化复兴与发展,中国文艺迎来了生机勃勃的盎然的春天!
近三十年来塑造领袖人物银屏形象的需要,有时候需要在镜头前用毛笔题词,我都是拿起毛笔当场临写。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中国文化的基因,是中国文明的承载。书法养心、养人、养健康。由于小时侯受喜爱研习书画的父亲的影响,我一直有个书画梦。研习书法多年,真草隶篆行,临帖、苦练……曾经得到欧阳中石老先生和薛铸等书法大家的点拨,更多的是潜心钻研。拍戏之余,我和夫人唐萍游走于祖国大江南北,飞行于海内外,釆风、创作,也经常为各地好友题赠书法作品,为幼儿园的小朋友、为中美近平实验学校、美国邓小平基金会等奉献爱心。大家喜欢收藏我的书法作品,这是我的福缘。
众所周知,孙中山的陵园在长江南岸的南京紫金山。南京还有一座山,每当秋季来临,漫山的红枫树的叶子红艳奇丽。“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佛光映照栖霞古寺,古寺旁有个“禅心无墨美术馆”,是中华善报国学研究会的办公所在,这里的无墨禅师是我的四川老乡。四年前联合各界发起了“1001所贫困小学图书室”爱心图书室捐助计划,邀请我担任了“形象大使”。我们将自己创作的书画作品捐赠给有爱心的有识之士,有识之士再出资选购各类书籍,大家一起送到贫困地区的小学校,挂一个以出资人名字命名的爱心图书室,既为学校开设了图书室,改善了求学条件,又培养学生们的感恩品德,一举多得。现在已经成功地向湖北、贵州、四川、安徽等地捐赠了216所爱心图书室。在这里我倡议大家都来做个“公益慈善家”,各自向贫困地区的小学校奉献爱心,帮助祖国的未来——这些小学生们,帮助他们实现“中国梦”,尽一点绵薄之力!
最后,我想用小平同志的家乡话对大家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感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