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也引发了“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1928年至1937年的15次殷墟发掘,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自1950年迄今仍在继续的殷墟考古发掘,不仅使一座失落的商王国都城重新进入今人的视野,而且也促进了中国近现代考古学的诞生与发展。殷墟在世界文明史上所占的重要地位随之确立。2006年,殷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甲骨文研究就始终受到国家与社会各方的高度重视。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在制定“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中,就把《甲骨文合集》的编辑撰写列为历史学科重点项目。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更是把甲骨文研究提高到与中华优秀文化体系构建相关的战略高度,聚焦于如何满足人们对有关历史知识的渴求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层面。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甲骨文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对社会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历久弥新的影响力。
新旧世纪之交,笔者主编了《百年甲骨学论著目》;编辑了《甲骨文献集成》40帙;21世纪伊始,带领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团队,著述出版了十一卷本《商代史》,“拉长”了中国上古史体系;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暨中国社科院重大科研项目《甲骨文合集三编》,总计著录甲骨文2万多片。我们还加强与海内外甲骨收藏单位的交流合作,10年间已经整理了包括旅顺博物馆、重庆三峡博物馆、山东博物馆、天津博物馆、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爱米塔什博物馆在内多批次总计近万片甲骨文的整理释读,出版了12种甲骨文著录新书,还有多种将在二三年内推出。此外,我们还与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合力构建专门的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殷契文渊”,并尝试从甲骨文契刻工艺角度破解甲骨组类断代方面存在的难题。
继往开来之际甲骨文研究的一些思考
同时也应看到,当今甲骨文与甲骨学研究也面临不少问题,如项目设置重复,选题碎片化,一些研究自说自话。甲骨文字考释不少陈陈相因,或拾陈蹈故、夸大创新,或烦琐考据、故作艰深。研究面临发展瓶颈,一些重要问题难以达成共识。考古出土整坑甲骨所拥有的组类属性,与同出考古遗物遗迹的年代界定,是研究甲骨组类分期的重要依据,但近年来却遭遇忽视。甲骨文字典等工具书的编纂,本是一项极其严肃的工作,但目前资质把关不严、出版门槛较低,一些书籍质量不高,存在误导读者的问题。更有甚者,对甲骨文遗产缺乏敬畏之心,假伪充斥,恣意炒作。
因此,在制定甲骨文保护研究的发展规划时应有以下几方面导向和新的拓展领域:加强对甲骨文的敬畏之心,杜绝伪造乱用甲骨文字的不良风气。注重多元化、多路径的甲骨文研究理论与方法,完善甲骨学科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造就良好的甲骨学发展氛围。从国家层面启动全国甲骨藏品单位统计与整理,落实甲骨文抢救性保护措施,全面推动甲骨文的专业整理与科学研究,推进甲骨文的知识展示与文创利用。加强顶层规划,重视文理结合,加快甲骨文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甲骨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应用技术,构建物理分散、逻辑集中、数据共享的甲骨文大数据应用生态体系。适当增加甲骨文重大项目、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的设立,建立符合特殊学科特点的科研考核机制,结项成果要经得起学术检验与历史评判。着力“出学术精品,育高端人才”,注意甲骨文与甲骨学专门人才的培养,同时兼顾与社会需求接轨,培育一批名副其实的甲骨文科普园地。
当下,应重视运用考古学方法,标准化断代,对甲骨出土地点与地层情况、坑位与甲骨瘗埋层位叠压状况、甲骨钻凿形态、共存陶器类型与考古文化分期乃至与周围遗迹的关系,进行精细分析。这对解决当前甲骨学界有争议的断代问题、甲骨字体组类区分标准不一的琐碎化现象,有重要意义。在全面收集甲骨文资料的基础上,应加强门类各异、相得益彰的甲骨文专题研究,如计算机人工智能深度识别甲骨文关键技术研发、甲骨文献大数据信息资源平台建设、甲骨文三维数据建模档案建设、甲骨文契刻工艺三维微痕分析、甲骨文与殷墟考古研究、甲骨文出土瘗埋类型考察、甲骨契刻工具研究、甲骨钻凿形态与卜法研究、甲骨卜辞组类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甲骨材质及缀合研析、甲骨已识未识字整理与研究、甲骨多形字共时异时应用形态考察、甲骨字体构形与传统“六书”说研究、甲骨朱书墨书整理、甲骨文语言语法研究、甲骨文祭名与祭仪研究、甲骨文地名与地理地望研究、甲骨文殷商礼制研究、甲骨文中殷商王权及国家管理方式研究、西周甲骨文研究、商周甲骨文的“地方”属性研究,等等。
当然,相比于过去,如今的甲骨文研究有很多有利条件。近些年来,出土的战国文字较多,特别是许多地下简帛文献的再发现,如清华简、上博简、郭店简、包山简等。简文保留了很多古老字体的写法和用法,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找出其字形变化的源与流,比以往考释甲骨文强调形、音、意分析增加了更多的可参照素材。方法论上比过去严密,视野也大为开阔,研究日趋精密化,应该结合甲骨文例,将单字放在整体语境中,汇总各种资料信息以全方位深入分析其“多态性”字义词性。
要言之,甲骨文研究迎来了新机遇,我们应认准方向,坚守底线,拒绝乱象,把握好甲骨文研究与应用的深化发展趋势,在古文字与古史研究领域不断进取,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努力。
(作者:宋镇豪,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