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文化中国 > 正文

以改革创新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专家视点】

作者:张彦台(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改革破局,创新立势。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突破文旅产业发展瓶颈、推动深度融合的关键之举。当前,我国文旅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破解核心矛盾、构建产业链条、谋划未来路径,对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以改革破困局,打通发展中梗阻。当前文旅产业发展时常受困于体制机制不畅,必须精准发力,破除资源、市场与区域之间的联动障碍。其一,破解“资源沉睡”与“需求升级”的错位。我国文旅资源丰富,但仍存在开发碎片化、转化效率低等问题。可构建“保护优先、创新转化”的长效机制,通过数字化赋能与业态创新实现资源价值跃升。例如,河南打造“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主题公园,以沉浸式演艺活化黄河文化,培育了新的消费热点。其二,平衡“政府主导”与“市场活力”关系。文旅发展既不能走“政府包揽”之路,也不能陷入“市场放任”误区。要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流程,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同时强化政策引导与监管规范,为行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比如,广东设立文旅产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湖南规范“剧本杀”等新兴业态。其三,破除“区域分割”与“协同发展”壁垒。各地存在资源壁垒、标准不一,制约了文旅产业规模化发展。可建立跨区域协同机制,推动资源共享、政策互通、标准统一。例如,长三角“文旅休闲年票”覆盖沪苏浙皖90余家景区、云贵川渝联合共建旅游线路,这些都为文旅产业区域协同提供了可行路径。

夯实产业基础,系统构建产业全链条。破解眼前障碍后,更需以系统思维,夯实发展基础,形成“整合—创新—服务—品牌”的闭环体系。在资源整合上,推动从“分散管理”转向“系统运营”,打破条块分割。山东组建省级文旅集团解决行业小散弱问题,甘肃“数字敦煌”实现文物保护与传播协同,释放了资源聚合价值。在业态创新上,以融合思维重构产业生态,打破行业边界。例如,上海围绕“建筑可阅读”,掀起全城打卡建筑热潮,让历史空间焕活;江西推出景德镇陶瓷研学,推动非遗活态传承。在服务优化上,以“智慧治理”重塑游客体验。江苏“苏心游”搭建“一站式”智慧文旅公共服务平台,广西建立快速投诉响应机制,既提升服务品质,又筑牢行业口碑。在品牌塑造上,靠“文化IP”提升区域价值。内蒙古“草原那达慕”融合民族文化与自然景观,山西《又见平遥》以实景演艺激活资源,持续放大区域文旅影响力。

锚定长远方向,谋划发展新路径。当前,文旅改革进入深水区,需锚定长远方向、规避短期行为,推动改革向纵深推进。一是以数字化转型引领变革,加快建设文旅大数据平台。贵州“一码游贵州”实现全省客流监测调度,故宫数字文物库开创文物开放新范式。二是立足各自资源优势明确定位,以差异化发展破解同质化困局。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善用文化传承创新,生态优势区域聚焦绿色低碳旅游,都市文旅注重场景与业态集聚,形成“各美其美”格局。三是以深度协同构建共同体,推动从“物理对接”迈向“化学融合”。探索建立跨区域文旅收益分配、统计考核等深层机制,在更大范围内打造要素自由流动、优势互补互促的文旅高质量发展圈。四是以绿色发展守住文旅底色,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开发全过程,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

踏上“十五五”新征程,文旅产业改革亟须落地见效。各地应结合实际出台配套政策,建立跨区域文旅协同议事机制,增强政策联动性;设立文旅数字化转型专项基金,支持智慧平台建设与技术应用;完善绿色文旅评价标准,引导产业低碳化、可持续发展。让我们以制度创新充分激发文旅产业内生动力,将其打造为驱动人民美好生活的强大引擎,共同谱写文化强国建设的壮丽篇章。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1日 05版)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