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文艺文旅 > 文艺精品 > 正文

新媒体时代的文艺批评冲击波(2)

核心提示: 新媒体是文艺批评的新瓶,新瓶还要装新酒。新酒的新,应该新在思维方式。新媒体艺术批评的思想资源,源于传统,离不开艺术史的积淀,但必须冲破陈旧保守观念的藩篱。面对新鲜的艺术现场,用新鲜的表达、新鲜的阐释,带来新鲜的接受。惟有新,才能为新时代的新人接受。

新媒体文艺批评看似空前繁荣,其实也隐忧重重

文艺批评的旧酒和新酒,在新媒体上一起发酵。文艺批评看似空前繁荣,其实也隐忧重重。

写作立场不变、文风不变、不能把心交给读者的学术新八股文或者官气文章,虽然套上了新媒体这件时尚马甲,却也只不过给另外一些写八股文章的后来者提供了检索、阅读方便,读者面、影响力不会有任何扩大。而大多数遮蔽了写作者身份的网络文艺批评文章或者文字碎片,由于写作速度的快捷、发表门坎的降低、商业利益的驱动,难免泥沙俱下:不排除沙里淘到金疙瘩的惊喜,也会有大量的口水、污水、泡沫。新媒体助推新的批评势力打破传统文艺批评壁垒的同时,并没有马上显示出更高的理论水准、思想洞见,大多数只是表述上更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迎合了碎片化的阅读新潮流而已。当新的文艺批评与文艺吐槽、文化产品广告推销被互联网缠绕在一起,什么样的批评文字是有建设性的,有利于对文艺创作的促进,能够帮助普通观众、读者更深入地接受、理解文艺作品,滋润我们这个时代的心灵,成为文化传承的新生力量?新的衡量标准是什么?这是一个有待考察的问题。

文艺批评曾经是极少数人的事情,互联网、新媒体,让文艺批评加入了万众狂欢。关于电影、电视的豆瓣点评中,那些多彩的评价、打分,对观众的观看需求产生了广泛影响;影视观看过程中可以随时表达观众心绪的弹幕,在前互联网时代是不敢想象的。关于艺术,大家可以随心所欲、随时随地说上几句什么,这当然是文艺批评的好时代;文艺批评借助新媒体,蓬勃葳蕤,当然是好事;但丛生的野草或者灌木林中,能不能长出能够标志我们这个时代的参天大树?如果新媒体平台上的文艺批评就像野草一样一岁一枯荣,永远是草丛而不是森林,这样的文艺批评现状,决不能算形势一片大好。借助新媒体阅读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关于艺术的常识、见解、欣赏能力,如果全是碎片化的知识填充而没有系统的思想体系做支撑,这样的欣赏与传统的欣赏相比,也只能说是五十步笑百步。

新媒体是文艺批评的新瓶,新瓶还要装新酒。新酒的新,应该新在思维方式。新媒体艺术批评的思想资源,源于传统,离不开艺术史的积淀,但必须冲破陈旧保守观念的藩篱。面对新鲜的艺术现场,用新鲜的表达、新鲜的阐释,带来新鲜的接受。惟有新,才能为新时代的新人接受。新,但不意味着“萝卜快了不洗泥”,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注水、言之无物。形式新而内容寡淡的批评,注定了是泡沫,很快就会被时代的大潮冲走。

责编/周素丽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尧]
标签: 冲击波   媒体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