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文艺文旅 > 文艺评论 > 正文

毛峰:孔学源流之——温柔敦厚(2)

200多名大一新生大开眼界,欢笑掌声不断。课下学生问:“五十年代竟然拍摄出如此完美电影,何也?”余告:“1957年反右、1966年文革前,中国文化传统未遭剧烈破坏,乃成此佳品。今日电影刻意模仿港台日韩欧美之商业片,决然无法成佳品也!如今中国文化传统精华,全然不能列入大中小学课程之主体,观念、体制、人才阻隔不畅,则华夏文明之传播断裂,更有超逾前代者。”师生相对叹息而已。

有学生奉《论语》评道:“老师课上讲《论语》尤称赏孔子‘朝闻夕死’之言伟大,吾辈生也,焉能未闻道,而冒然就死耶?”余闻言稍慰。

曾几何时,16岁就读高一的儿子曾奉上表格一叠,告余“此乃北京教委下发的家长问卷调查表,凡涉及学校遵规办校诸条,譬如有否违规办课外辅导班等等,老师已经代为填写‘无’,其余,才由家长填写”!

余苦笑:上下造假、自欺欺人,竟公然不避16岁少年,如此教育,欲社会长治久安,真如缘木求鱼也。乃提笔在“对老师有何建议”问题下回答:“少留作业少考试,让孩子自由健康成长!”;在“对校长有何建议”问题下回答:“切实贯彻素质教育口号,向上级主管部门建议:废除统一高考制度!”

儿阅后默然,径自回到书房,又埋头于浩如烟海、了无生趣之作业,凌晨时分,始熄灯入睡也。

论语神髓

《论语》第一章的主旨,紧密围绕“学”展开,又处处透出对“道体”(治理国家、社会的根本法则,又称大体)的深湛洞察,所谓“深识大体”。

小体是人身,大体是国家、天下,二者原本一体,故而“学问”与“治国”连成一气,没有分隔。

今举其“大体”而略言之:

首先,治国的根本在“培育民德”,即无形而有效地约束举国上下的道德力量。体现这一道德力量、培育这一道德习惯的方法之一,就是曾子所说的“慎终”(慎重地对待临终者、送别死者)和“追远”(追念、缅怀远去的祖先、圣贤),也就是丧葬仪式与祭祀仪式的庄重,这是天下万族凝聚在一起的深厚感情纽带与博大的祖先、家国意识的源泉;

其次,推行有形的道德约束——“礼”,即规范、节制天地之间的人与自然关系、君臣之间的治理关系、亲族之间的血缘关系、师生长幼之间的道德关系等等一切社会关系的道德方法。

中国自伏羲、神农、黄帝时代,就逐步创立了男女之间、长幼之间、师生之间、君臣之间、中央地方之间、天人之间等一切社会关系的准则,到周公制定《周礼》时高度完备,持续悠悠五千载,至今仍是中国生活的根本;

再次,在仁义秩序(礼)的长期协调、培育下,中国百姓形成了“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的道德风尚、习惯与道德精神,这不仅足以维系中华文明数千年的稳定繁荣,更足以如钱穆先生在《国史新论》中所言,“凭其富,不产生资本主义;凭其强,不产生帝国主义,而永葆其士农工商四民并盛”之文明奇迹。

《论语》原文及译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学生曾子说:“对临终者、死亡者的送别之礼很慎重,对逝世已久者能不断追思、缅怀,这样能使风俗日趋深厚。”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学生有子说:“礼制、礼教的运用,贵在促进和睦。先王之道,其美正在于此,小事大事都要依据于此。但也有不起作用的时候:如果只知道一团和气,不用礼来节制,那就行不通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学生子贡说:“贫人不谄媚于富贵之人,富贵之人不骄奢淫逸,这样就对了吧?”先生说:“这也算好了,但不如贫而能乐道,富而知好礼,那就更好了。”子贡说:“所以《诗经》上说过:切呀,磋呀,琢呀,磨呀,不就是这不断升华的意思吗?”先生说:“端木赐呀!真可以和你谈诗了。告诉你这一处,你能知道另一处。”

来源自微信公众号“清风庐”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尧]
标签: 毛峰   孔学   古典文学   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