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文艺文旅 > 人民艺术家 > 正文

一个古稀农民的诗情

——记湖南省桃江县灰山港镇农民杨一之

前言

神坛有圣美须飘,

堪笑门前欲试刀。

农夫天赐扶犁手,

偏梦琼林笔杆操。

诗歌是文学艺术的最高表达形式,诗词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学艺术中一个绚丽的瑰宝。

任何诗词,都要带上作者写作时期特定的时代色彩。

每个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社会背景。不同的人生经历铸就了各自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生活、对社会的认知与感悟;不同的社会背景则又对各自的人生产生着不可避免的或正或反的影响。

我这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少年时期爱读诗词书籍,中学时期的毕业梦想是长大成为“诗人”……然而戏剧性的人生经历,注定了我那少不更事的“诗人梦”是何等的幼稚可笑!

1

图:杨一之与爱人刘征良

2

图:杨一之爱人刘征良到北京看望妹妹刘雪花

1

图:杨一之与外孙飞飞

风雨三十年

1945年农历十一月初三,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我出生在湖南省益阳县南一个叫“石烟冲”的贫瘠山村里。由于祖辈没有田地山林相传下来,我那位姓孙的生父是个常年在岳阳、湖北、河南等外乡做手艺谋生的弹花匠,每年总要到除夕近了方回家过年。母亲生下我这第三个儿子时是独自一人在家操持,实在无法养活三个幼儿,出生三日后只得忍痛将我送给了邻近的桃江县源嘉桥一位连生四个女儿没有儿子的教书先生家。养父姓杨号长安――当地人惯称“长安先生”。这位“长安先生”的祖母24岁守寡,含辛茹苦将一双五、六岁的幼儿养大成人。老大叫杨碧山,老二杨印山。不料这位杨碧山老大夫妇年过半百没有生育,而老二印山也就只有“长安先生”这么一根独苗。

那位贾母式的老祖宗先只想长安先生这唯一的孙儿夫妇能多生几个曾孙好过继一个给老大碧山为孙以继香火,谁知连生四女却无一男丁。这年同月我养母怀第五胎于我出生后三日的11月初六又生下一女,就在这夜我被悄悄抱进养母产房,次日天明,对外声称是生下一对龙凤双胞胎。这让那位望曾孙心切的老祖母喜极而泣……一周岁时,那位弥留之际的老祖母强令养父父子将我这唯一的男丁过继给那位碧山伯爷爷作孙子――老人家的理由是养父母才三十出头可再生儿子(她倒也没料错,1950年我养母在第八胎时还真生了一个儿子)――我养父是位最讲孝道的读书人,为顺这位将不久人世的祖母之意,在我做“周岁酒”那天一并做“过继酒”,正式过继给了伯爷爷为孙儿……

谁知,就是这么一过继,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

过了许多年,养父告诉我,此举当初有着他的无奈和苦衷。其实他不告知我那些故事,我也从来没埋怨过这位恩重如山的养父。

解放后这位养我的伯爷爷被成了地主。从此,我就成了那个时代的所谓“地富子弟”。打小学始,我就成绩优秀,可是初中不录我,教书的养父一家由于人多地少,划为中农成份。解放初他参加了第一期益阳干校,后调沅江县文教局,参加土改后任当时沅江第一所学校琼湖完小的校长,是沅江县文教界的元老。养父看到我会读书,觉得不再升造就是浪费了人才,于是就于1959年春通过他在文教界的关系,将我带到沅江四中去读了中学。1961年升学考试我以全县四个中学总分第一可升入益阳市一中读高中,可是政审下来我爷爷是“地主”!外公是“地主”,这个养父也是加入过国民党的……升高中泡汤了。四中那位张校长是我养父挚友,通过他的关系,把我送入沅 江县短期师训班学习。一期毕业后,把我安排在沅江南大镇一所小学任教。那时我才16岁多,个子还没六年级的大个子男学生高。一年后,正值全国各行各业大下放运动,我从此就回到了老家当起了人民公社“副社员”――为什么叫“副社员”呢?因为我是“四类分子”子弟!就因为我亲生父母家贫养不活我,送到杨家后就成为了“地富子弟”――升不了学、招不了工、参不了军,在生产队“贫下中农”开会我也不能参加,一切政治权被剥夺,回农村后因此自嘲为“副社员”。

上一页 1 2345678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金芳]
标签: 古稀   诗情   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