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精益求精才能赢得掌声
影视创作究竟应该依靠什么,以什么为其核心、根本?从近年来自影视红海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作品身上,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观众和市场对于这一问题所给出的最好解答——无论是不加掩饰地记录苦难并用克制平静的叙事直指人心的《二十二》、凭借思想内容登上艺术高峰的现象级影片《战狼2》,还是《鸡毛飞上天》《情满四合院》《生逢灿烂的日子》等书写中国故事、传达中国精神、展现中国气派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其中都没有流量明星,也没有猎奇故事和话题炒作。扎实的剧本、走心的表演、精心的制作才为它们征服了观众,赢得了市场。
《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国家宝藏》等原创文化节目没有走堆砌流量明星吸引眼球的捷径,而是通过深耕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拓展题材样式、深挖文化内涵、传达审美意象、创新叙事和传播手段成就了“现象级”综艺,迎来了文化类节目的“春天”。与此同时,网络剧近几年成绩斐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打造出了《白夜追凶》《余罪》《河神》《无证之罪》等既不输传统电视剧品质,又收视口碑爆棚的“精品网剧”。究其原因,也是得益于精耕细作,摒弃了以流量明星吸引用户的套路,将重心放在内容本身的品质上。通过不断起用新人和实力演员,把资金更多用于提高剧集质量上,这些作品变过去的“流量明星+话题炒作”为“优质演员+电影级制作”,激发了“自来水宣传”的新模式。
上述种种都说明,在经过大明星、大投资、大IP的轰炸之后,观众真正需要的仍然是那些有筋骨、有内涵、有诚意的作品。唯有内容品质、创新意识才是影视作品的核心要素,才是使其获得长久生命力并得以继续前行的真正动力。
一方面,流量、颜值等都只是在我国影视产业化初级阶段出现的非理性现象,随着市场的完善成熟,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单纯依靠流量明星就能出“爆款”的现象势必日趋稀少,功利性的流量明星崇拜终将失灵。另一方面,相比拼凑明星、炒作话题的影视“快销品”,好的剧本技术含量高,需要创作者静下心来、精益求精,因而难以速成。
执着于好故事、高品质的作品当然有可能一时被流量明星、大IP等的光芒所遮蔽,不见得都能迅速获得那么火爆的市场反响。但从长远来看,只有讲求内容品质的精品力作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成为影视艺术长河中闪耀的“恒星”。
3.坚守品质引领创作导向
影视创作是集编、导、演等多种元素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呈现给观众的作品中也蕴含了价值、故事、角色、风格等多个面向。那种迷信“流量明星”并以其为决定要素的做法,过于简单化、功利化,有悖于影视艺术创作的规律。在这种生产模式中,出于流量“增值”的需要,年轻艺人无暇顾及表演素养的提升,也很有可能成为昙花一现的“流星”。影视创作要以作品的内容品质说话,明星表演最终看的还是演技实力。无论怎样的“盛世美颜”都有可能会遭遇审美疲劳,但真诚走心的表演却不会令人感到乏味。每当人们回忆起那些深藏心底的影视作品时,真正能够让人记忆犹新、津津乐道的还是其中崇高赤诚的情怀、直指人心的故事和精彩传神的表演,而绝不会是简单的明星阵容或某位明星的“颜值”。
“颜值”代替不了价值,流量也不等于质量,价值情怀和内容表达才是影视行业中真正的“硬通货”。影视作品可以借助明星、粉丝来扩大影响力,但如果本末倒置,将他们凌驾于价值传达与内容生产之上,至多可能会收获一时的火爆喧嚣,却难以真正走远。粉丝群体也会成长,广大观众更不会因为流量明星和话题炒作就选择、认可一部影视剧,作品本身的品质和演员的诚意、努力才是吸引观众的最本质因素。
影视创作要走出“怪圈”,回归理性与正途,就应该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要以价值观立意,内容品质立足,以创新求发展,为人民抒情、为时代放歌。在新时代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新高峰之作,其中并无捷径可走,只能依靠创作者端正态度、戒骄戒躁、苦练内功,在内容品质上花大力气,下真功夫。同时,作为演员也要提升修养、锤炼演技、深入理解角色,而不是单纯依靠颜值和浮夸的表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观众的喜爱和尊重,也才能真正有效地延长自己的艺术生命。
(作者:文卫华,系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