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孟威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学研究室主任、教授
编者按:电影《长津湖》上映不足一个月,票房已经达到了53亿,打破多项中国影史纪录。主旋律影视作品的“走红”,让大众感受到与时代脉搏的共振。影视剧作为流行艺术形态,也是文化释意的载体。以唱响主旋律、提升凝聚力为使命的影视剧(即正剧),天然地具有历史展演的厚度,引导主流价值观整塑。在传播环境日益复杂、价值观趋于多元的现今文化社会,如何最大程度地通过美学艺术表现促进内容要义理解、激发心灵感悟和情感共鸣,唤起向善向上的内在自觉性,是文化传播提升社会效果绕不开的议题。
影视作品是一种内容产品,也是一种叙事方式。影视剧作为“混合时空的艺术”,精彩的内容叙事风格或如流水行云,或如通幽曲径,能够把内涵思想、价值观展现得合情合理,易于理解和接受。从需求—满足理论的接受者角度看,作品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与观众的欣赏逻辑不无关系。而创作打动观者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叙事好看程度,即文化内涵的书写是否具有时代感。二是主题相关程度,即其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否能与当下的理念、诉求相连通。《长津湖》以抗美援朝战争中长津湖战役为背景,回顾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面对极寒天气、严酷形势,以钢铁意志和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保家卫国,赢得长津湖战役胜利的一段史实。这些历史,也许人们并不陌生,但对于未曾经历过战争洗礼和艰难岁月,且处于开放文化环境中的观众来说,让历史真正打动他们,必须激发其内心深处的观看情致,在文化思想和审美意趣上唤起跨时空共鸣。
文艺创作需扎根现实,在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源自平凡。严肃客观地再现历史,将典型人物放置于社会、事业与家庭的生活大舞台上,展示他们融入现实的平凡、质朴一面,这使历史的重现更为逼真,文化内涵更易自然而然地抵达观众内心。
作为一种历史观照,正剧无论是讴歌壮丽美好的当代生活,还是回溯风雨如晦的红色年代,都不能回避艺术写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即必须正视和处理好艺术的“真实美学”问题。人是社会性的。深究正剧真实性的来源,与人物个性的精心塑造有关,更与人物所展示的时代共性相联系。讲述血雨腥风的革命史,刻画器宇轩昂的英雄人物,亦不可脱离时代和生活的真实作想当然的合理推断。《长津湖》所塑造的志愿军英雄群像,无论是伍氏兄弟“平民化”的情感表达,还是雷公哼唱的《沂蒙山小调》,都给人以平易自然的亲切感。即便是说起这场战斗的重大意义,指导员梅生也只用了“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这样朴素的表达。于无声处听惊雷,这些看上去朴素寻常的战士身上,蕴藏着耐人寻味的激情与力量。
用作品传递爱国奋斗的精神力量、传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是正剧的意义所在。爱国主义是正剧思想文化表达中的一个永恒主题。而带有普遍性的共有文化经验和集体记忆,是观众跨越时空建立认同的基础。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中,家和国始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家国同构的共同体意识,对于个体和群体权衡轻重、得失及其行动选择具有指导意义。通过人物事件抒发家国情怀,一部优秀的正剧能够将根植于历史的文化传统和时代理念连在一起,激发观众爱国主义情感。
《长津湖》展现个人—集体—国家民族的关系,表达了家国同构的历史观。在激烈严酷的战斗中,杨根思毅然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毛岸英在敌机轰炸中壮烈牺牲。梅生书卷气质,爱家庭,本已退伍,却蹬车十几个小时归队奔赴战场。从他们的故事里,观众可以读出这样的内涵:热爱和平,反抗侵略,保家卫国,义无反顾。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的幸福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联,家、国、人类之爱同源共体,英雄的奉献和牺牲,不仅是为保护家庭,维系幸福,更是为了人人之家、国之大家。家国深情的交织融汇、尽情抒发,让普通人通过正剧更深刻体会到人物崇高的精神品格,爱国主义得到了朴素而有力的注解,熠熠生辉!
正剧传播,归根结底要实现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和激励作用,增强文化思想的凝聚力。通过丰富、生动、多样化艺术手段,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观众,释放、激发并唤起作品所孕育的正能量,是正剧提升传播效果的关键。在熟悉与了解观众的基础之上,以具有表现力的艺术创意增强时代群体的收视新鲜感,吸引多元文化个体愿意投入其中,感受历史、理解人物、体会境界与情怀,正剧传播能够掷地有声、春风化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