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李白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一起,被尊为中华民族诗坛上最亮丽的双子星。事实上,李白不仅是著名诗人,他还是一位造诣颇深的大唐书法家,这是有充分根据的,约略论之,计有五端。
其一,李白有不减古人、无愧后人的书法真迹。
李白存世的书法真迹,现今可见的最重要的一件,即《上阳台帖》。该帖为李白书自咏四言诗,有草书五行二十四字,释文为“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据《石渠宝笈初编》著录,此帖是今天我们能见到的李白唯一的书法真迹。帖前有宋徽宗“唐李太白上阳台”七字题签,后有宋徽宗题跋,因此推测它可能在宋宣和末年进入内府。从题跋和鉴藏印章来看,宋代有赵孟坚、贾似道,元代有张晏、杜本、欧阳玄等人鉴藏,明代藏于项元汴天籁阁,清代先为安岐所得,复入内府,有乾隆“古稀天子”印鉴。清亡后又散落,民国时为张伯驹所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献给中央国务院。1958年转交故宫博物院收藏。《上阳台帖》落笔天纵,用笔纵放自如,快健流畅,于苍劲中见挺秀,于雄浑中见飘逸。全帖结体参差跌宕,顾盼有情,意态万千,奇趣无穷,颇具有李白诗歌之风。
除了传世真迹,李白还有更多无愧后人的书法遗产。唐代士人无人不能书。李白作为诗人和文章家,其墨迹应该是海量的。存在的方式有诗稿文稿、书信题赠、摩崖题壁以及碑帖等。《李白全集》中,有《题随州紫阳先生壁》一首,乃为粉壁题书之证,估计这类书作数量一定很多,但因年代久远,真迹未存。据宋《宣和书谱》载,李白的书迹在宋廷内府藏有行书《太华峰》、《乘兴帖》二种,草书《岁时文》、《咏酒诗》、《醉中帖》三种,其他还有《访贺监不遇帖》和《天门山铭》等碑帖,但今天都已无法觅得。出人意外的是,李白研究专家、西北大学安旗教授从其祖上所藏中觅得汇刻丛帖、宋拓《星凤楼帖》中,发现载有李白《春日醉起言志》书法真迹,释文为:“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眄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诗后注有小字:“吾头懵懵,试此书不能自辨,贺生为我读之,汝年少眼明。”细细品赏,此帖书法极有韵味,其特色,值得书法论家深入一探。
其二,李白的书法有“二王”书法的基因传承。
李白有《王右军》诗一首:“右军本清真,潇洒在风尘。山阴遇羽客,要此好鹅宾。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此诗讲了王羲之为道士写经换鹅的故事,歌颂羲之本性自然清真,生活在世间不染风尘,为道士写成的道德经,笔笔精妙,俊逸入神。笔者过去读此诗,很奇怪李白为何写诗歌颂右军。近读解缙的“书学传授”一节,方知原来在古代,书法之技传承有序,其风格体势,各有其源所在,而右军实为李白书法的先辈大师。
明代著名书法家解缙,在《春雨杂述.书学传授》中总结了东汉末年至盛唐时期,500多年间书法艺术的授受图谱,大略谓:蔡邕传蔡文姬、韦诞、崔瑗,蔡文姬传魏相国、钟繇,钟繇传钟会、卫夫人、庾翼,卫夫人传王羲之,王羲之传谢朏、郗超、王献之,王献之传羊欣,羊欣传王僧虔,王僧虔传孔琳之、阮研、萧子云,萧子云传智永,智永传虞世南,虞世南传褚遂良、欧阳询,褚遂良一支传薛稷,再传李北海,欧阳询一支传陆柬之,再传陆彦远,陆彦远传张旭,“旭传颜平原真卿、李翰林白、徐会稽浩”……依照解缙的这个谱系,可知李白书法得之于张旭真传,同出“二王”一系。“二王”书法,乃李白书法基因之“根”。
其三,李白有着眼创新的书法理念。
李白26岁时曾作诗《王右军》,盛赞右军“笔精妙入神”。然而后来,李白诗中却逐渐出现否定王羲之的诗句,比如他46岁那年有诗云“竹林七子去道赊,兰亭雄笔何足夸。”(《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59岁那年,他又在《草书歌行》中说“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显示对大王、对张旭的尊重度都严重下滑。相反,他在临终的时候,却对李阳冰的篆书大为赞赏,称他“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献从叔当涂宰阳冰》)由此可见,李白诗中对于前辈书法家态度的变化,体现了李白着眼于创新和发展的书法理念。李白主张书法要出新,要自由挥洒,要“贵天生”,而不要拘泥于“师”古人,所谓“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看来,李白酷爱自由的个性气质,不仅践行于诗歌,也是践行于书法的。
李白对自己的书法亦颇自信。他在《留别广陵诸公》诗中称自己“中回圣明顾,挥翰凌云烟”,说我中年时曾赢得皇帝的垂顾,挥洒妙笔气凌云烟之上。他还有写于吴中的《酬张司马赠墨》一诗,云:“上党碧松烟,夷陵丹砂末。兰麝凝珍墨,精光乃堪掇。黄头奴子双鸭鬟,锦囊养之怀袖间。今日赠予兰亭去,兴来洒笔会稽山。”这首短诗不但对墨之珍品的成分、产地、制作、特色、装饰等解说甚详,而且高兴地表示:你这样的珍品,原本是“锦囊养之怀袖间”的宝贝,因为我今天去兰亭,你却舍得把它送给了我,我兴致来时一定要大笔挥洒会稽山!
其四,李白有独具慧眼的书法礼赞。
李白和盛唐最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张旭、释怀素,都是至交好友,估计李白有不少吟咏书法的诗作,不过流传至今者只有《草书歌行》一首。全诗如下: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
笺麻素绢排数厢,宣州石砚墨色光。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怳怳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
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759年,李白长流夜郎中途遇赦,年已59岁,归途中盘桓长沙,与“酒徒词客”一起见证了怀素草书。怀素比李白小三十余岁,李白称之为“少年上人”。《草书歌行》是一个年迈的大诗人对一个“少年上人”草书成就的礼赞。全诗语言平易,却深刻地反映出李白作为一个书法家的目光和功底。他用“草书天下称独步”高度地评价了怀素草书的艺术品位,而1200多年的书法史证明,李白当时的评价是正确无误的,显示了李白作为内行者的目光。他用“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等诗句,热情地讴歌了具有独创精神的少年人对先辈成功者的超越。他强调书法前进的内驱动力,是天生自然,匠心独具而“不泥古”的艺术发展样式。诗中刻画怀素酒后运笔挥洒的形态,如骤雨旋风,纵横恣肆,不仅给人以龙腾虎跃、奔蛇走马的艺术享受,用语精当,形象精彩,透射出诗人对于书艺的高度热爱和饱满激情。
其五,李白的书作得到历代名家的高度评价。
千年以来,无数读者和研究者往往注重李白的诗,未尝顾及他的书艺,以至今天在教科书和所有李白的介绍文字中,均无提及李白书法一端。而其实自唐朝的孟棨开始,历宋、元、明、清乃至民国,千多年来,代有名家对李白书法持高评盛赞。
唐代司勋郎中孟棨称李白书法“笔迹遒利,凤跱龙拏”。其《本事诗》载:“(玄宗)尝因宫人行乐,谓高力士曰:‘对此良辰美景,岂可独以声伎为娱,倘时得逸才词人吟咏之,可以夸耀于后。’遂命召白。时宁王邀白饮酒,已醉。既至,拜舞颓然。上知其薄声律,谓非所长,命为宫中行乐五言律诗十首。白顿首曰:‘宁王赐臣酒,今已醉。倘陛下赐臣无畏,始可尽臣薄技。’上曰:‘可。’即遣二内臣掖扶之,命研墨濡笔以授之。又令二人张朱丝栏于其前。白取笔抒思,略不停缀,十篇立就,更无加点。笔迹遒利,凤跱龙拏。”生动地记述了李白在酒酣已醉的状态下,以飞快的速度挥洒运笔的场景,称赞李白书法笔迹遒劲,有龙飞凤立的风格和气势。
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赞李白的“行草殊不减古人”。他在《题李白诗草后》中说“余评李白诗,如黄帝张乐于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非墨工椠人所可拟议。吾友黄介读《李杜优劣论》,曰‘论文政不当如此’。余以为知言,及观其稿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白在开元、至德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盖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者欤!”黄庭坚在这里将李白的诗和书并论,说李白的诗“无首无尾,不主故常”,这八个字也可以用来概括李白的书法。他特别指出,李白“行草不减古人”。以黄庭坚的书法造诣论之,其意是李白的行草书足可以跻身古代的书法家之列。黄庭坚是一位大胆创新、独树一帜的书法家,他对李白的盛赞,也许包含着对李白自由独创书风的特别欣赏。
北宋徽宗皇帝赞李白的行书“字画飘逸,豪气雄健”。宋徽宗赵佶是著名的书画家,首创“瘦金书体”,他的书与画均可彪炳史册。他在《上阳台帖》题跋云:“太白尝作行书,‘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不仅认定了李白书法的风格和特色,更指出了李白书法为其诗名所掩的历史事实。
元朝的集贤学士张晏是一位大收藏家,他曾收藏了唐书法家颜真卿等人的《祭侄文稿》等稀世名帖,也是李白《上阳台帖》的收藏者之一。张晏评论此帖曰:“谪仙书,传世绝少,尝云欧、虞、褚、陆,真书奴耳!自以流出于胸中,非若他人积习可到。观其飘飘然有凌云之态,高出尘寰得物外之妙。尝遍观晋唐法帖而忽展此书,不觉令人清爽。”他以为,此帖不但因为直出胸臆,他人不能模仿;而且风格飘逸,气概凌云,“高出尘寰得物外之妙”!
清朝乾隆皇帝对李白书法亦颇有好评,他在《上阳台帖》的跋里称:“太白此帖语,文集所不载,宋徽宗跋‘乘兴踏月’云云别是一帖,见于《宣和书谱》,盖泛论白书,非专指是帖也。观其笔气豪逸,非他人所能赝托,张晏以下诸跋亦皆可据,其为青莲遗墨不妄耳。”并御笔“青莲逸翰”四字。在乾隆的题跋中,不仅以“笔气豪逸”四字高度概括了李白书法的风格,还明确指出“非他人所能赝托”,而认定此为真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