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中国人最耳熟能详的天才诗人,他的诗豪迈飘逸,气度恢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代表。然而也因其诗名隆盛,掩盖了他多方面的艺术才华,比如其独具慧眼的美术鉴赏能力。在《李太白全集》中,录有李白的“题画诗”和“画赞”诗文20多篇。阅读这些诗文,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李白高昂的鉴赏激情、高雅的审美情趣、高妙的艺术评点和高超的审美创造。
高昂的鉴赏激情
李白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可谓情有独钟。他逢画必赏,赏画必细,品画必久,品赏后多有诗文,鉴赏兴致之高令人惊叹。他有《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一诗,记录他与族弟秉烛欣赏一幅高堂白壁山水画的过程,活生生地刻画出一个以高昂的激情审美画作的鉴赏者形象。全诗如下:
高堂粉壁图蓬瀛,烛前一见沧洲清。
洪波汹涌山峥嵘,皎若丹丘隔海望赤城。
光中乍喜岚气灭,谓逢山阴晴后雪。
回溪碧流寂无喧,又如秦人月下窥花源。
了然不觉清心魂,只将叠嶂鸣秋猿。
与君对此欢未歇,放歌行吟达明发。
却顾海客扬云帆,便欲因之向溟渤。
诗的大意是:高堂白壁上,有一幅海上仙山图。举烛前观,但见沧洲清逸,仙山峥嵘,洪波汹涌。神山犹如丹丘,隔海可望赤城。山中岚气已灭,清明似雪后光景。碧流宛转而无声,好像秦人月下看桃源。见图胸中了然心魄清净,似闻叠嶂中有秋猿啼鸣。与族弟一起欢赏此图,边看边歌边高吟,直到太阳东出。回看画中海客扬帆,不禁想去入海求仙。
古人有言:“大凡观画抑有所忌,且天气晦冥,风势飘迅,屋宇向阴,暮夜执烛,皆不可观。”(《宋人名画评》原序)而李白观赏此画,正是“暮夜执烛”。“与君对此欢未歇,放歌行吟达明发”,是说两人举烛赏画,边看边吟,边赏边歌,欢喜不尽,直至天亮——这样狂热的鉴赏激情,似为李白所独有!
《李太白全集》中有其“题画诗”8首,“画赞”14篇。从画作欣赏的种类而言,有山水画、人物画、珍禽画、瑞兽画、神佛画;从鉴赏作品的画家而言,有“画圣”吴道子、有“名公”某某,也有不知名的画工;从鉴赏时地域而言,有京畿的、河南的、山东的、金陵的、越北的;从所鉴赏的人物画对象而言,有文官、有武将,有佛祖、有名僧;从画作所在的场所而言,或官佐厅堂,或佛道场所,或朋友隐居之地。有人统计,盛唐时代以诗写画作鉴赏,李白的数量仅次于杜甫,从中可见李白对于美术鉴赏的兴趣之浓,用力之多。
高雅的审美情趣
刘道醇曾在《宋朝名画评》序言中指出,人们鉴赏画作的基本指向:“大抵观释氏者,贵庄严慈觉,观罗汉者尚四象归依,观道流者尚孤高清古,观人物者尚精神体态,观畜兽者尚训犷厉,观花竹者尚艳丽闲冶,观禽鸟者尚毛羽翔举,观山水者尚平远旷荡,观鬼神者尚筋力变异,观屋木者尚壮丽深远。”这里提出的10类画品评价标准,透露出了鉴赏者的审美情趣。
现存李白8首题画诗中有7首题的是山水画。这说明,李白观画虽然广泛,但其最为钟情的是山水,这也十分符合“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的李白性格。那么他从山水画中探求的,是刘道醇所谓的“观山水者尚平远旷荡”吗?我们不妨以其《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一诗为例。其诗云:
昔游三峡见巫山,见画巫山宛相似。
疑是天边十二峰,飞入君家彩屏里。
寒松萧瑟如有声,阳台微茫如有情。
锦衾瑶席何寂寂,楚王神女徒盈盈。
高咫尺,如千里,翠屏丹崖灿如绮。
苍苍远树围荆门,历历行舟泛巴水。
水石潺湲万壑分,烟光草色俱氛氲。
溪花笑日何年发,江客听猿几岁闻。
使人对此心缅邈,疑入嵩丘梦彩云。
这首诗是李白游嵩山期间,在朋友元丹丘家观赏屏风画的作品。起笔4句,说当年游三峡曾见过巫山,如今看巫山就在眼前,那天边的巫山十二峰,飞进了你家的屏风里边:以真形画,疑画为真,写初见巫山屏风的感受。其次4句,说寒松摇曳如闻阵阵风声,阳台依稀可见如有深情:从本来有形无声的画面里,品出有声、有情,并由之联想巫山神女传说,想到锦衣瑶席之寂寞,楚王神女热恋之徒然。再次6句,诗人近看细品,从咫尺画面而见的千里美景:青山红崖锦绣灿烂,苍苍远树掩映荆门,巴水行舟历历可见,溪水潺湲奔流万壑,烟光苍茫草色弥漫。最后4句,诗人再一次发挥想象力:问溪畔映日山花何年盛开?江中行客听猿始自何年?美景叫我在画前怀想高远,疑在梦中驾彩云遇到神仙——道出了作者因画面的逼真美景而心生幻觉,如坠嵩山之仙境!
全诗完整而细致地记叙了诗人鉴赏中审美心理的微妙感受及其变化,使这幅“巫山屏风画”给人历历在目、妙如仙境之感,其意境已超越“平远旷荡”,达到高妙神品之境了。
从作品中发现美的图像,从画面中品出美的意涵,在观赏中发挥美的联想,在品评中得到审美愉悦,在审视中发现作品的“美术”价值,表现出了李白高雅的审美情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