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诗仙李白有武艺,而且武艺高强,这似乎令人难以置信!但如果您读过李白的诗文全集,如果您了解李白“遍干诸侯”、“历抵卿相”的主要资本,如果您把目光聚焦到诗人常常提起的“腰下有龙泉”,您就一定会发现:这位“天才英丽”的诗坛巨擘,却也是一位“心雄万夫”的武林高手!
一、“十五好剑术”的少年英雄
李白谈“剑”的诗非常多。他的“剑”有雄剑、长剑、倚天剑,龙剑、天钩、腰下剑,玉剑、孤剑、玉巨剑,龙泉、青萍、七道剑,莲花剑、湛卢剑、延陵剑,以及“吴钩”、“吴鸿”、“莫邪”、“秋莲”……等等。李白玩剑的花样也很多:学剑、提剑、弹剑,按剑、挺剑、挥剑,指剑、抚剑、倚剑,说剑、拔剑、脱剑,以及横剑、舞剑,等等。据统计,李白诗文中提到“剑”的篇什有106首之多,占其今存作品的十分之一强。
李白“十五好剑术”(《与韩荆州书》),从小就有强烈的剑崇拜。他在《结客少年场行》、《侠客行》、《叙旧赠江阳宰陆调》、《君马黄》、《白马篇》等诗中,为我们塑造了许多头戴高冠、腰佩雄剑、身穿珠袍的少年英雄形象。“风流少年时,京洛事游遨。腰间延陵剑,玉带明珠袍。”写的是好友陆调(见《叙旧赠江阳宰陆调》)。“长剑戏照耀,冠盖何赤赫。各有千金裘,俱为五侯客。”赞的是他崇拜的五陵豪(见《君马黄》)。“将军少年出武威,入掌银台护紫薇。平明指剑朝天去,薄暮垂鞭醉酒归”,是羡慕有权佩剑入朝的少年武将(《赠郭将军》)。李白在《结客少年场行》中用“紫燕黄金瞳,啾啾摇绿騣。平明相驰逐,结客洛门东。少年学剑术,凌轹白猿公。珠袍曳锦带,匕首插吴鸿。由来万夫勇,挟此生雄风。托交从剧孟,买醉入新丰。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这样的热情诗句,歌颂了一个剑术超过白猿公的少年英雄:他少年学剑,剑术高超;珠袍锦带,英姿飒爽;英雄无畏,勇当万夫;诚信可托,杀人都市。全诗表达了诗人的郁闷与不平,却也表现了诗人渴盼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豪侠气质。李白在《留别广陵诸公》中非常自豪地回忆:“忆昔少年时,结交赵与燕。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这说明,李白用“剑”塑造的形象,其实正是“自我”;他歌颂的少年佩剑英雄,正是诗人自己!
有人认为,李白的“剑”不过是一个艺术“意象”,他只是喜欢用“剑”打扮自己是文武全才的侠士英雄。然而诗人自己却用非常明确的语言,说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侠客,请读他的《赠从兄襄阳少府皓》:
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却秦不受赏,击晋宁为功。
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当朝揖高义,举世称英雄。
小节岂足言,退耕春陵东。归来无产业,生事如转蓬。
一朝乌裘敝,百镒黄金空。弹剑徒激昂,出门悲路穷。……
李白写此诗写时已34岁,诗中既有对“结发未识事”的反思,也有对当时“出门悲路穷”的纪实。有论者以为,李白可能参加过以任侠为荣的下层组织,“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乃是其少年时期任侠行为的写真。
李白用自己的剑侠行为,获得一种英雄主义的满足,同时亦以剑侠的英雄豪迈,获得朋友的赞赏。李白的好友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李白“少任侠,曾手刃数人”。而李白身后,人们对他的任侠之风亦有所称,刘全白说他“少任侠,不事产业,名闻京师。”(《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可见,李白的剑崇拜和任侠精神崇拜,不但自己觉得值得炫耀,也确实为朋友所点赞。
以剑为伴,以剑为荣,以剑行侠。少年李白既有剑不离身的剑客形象,又有轻生取义的侠客内涵,是一个履剑行侠的少年英雄!
二、“书剑许明时”的青年才俊
前面谈到李白因任侠而好剑,然而任侠并非驱动李白“十五好剑术”的唯一原因,李白好剑有一个更大的动力源是报效祖国。开元十二年(724),李白年二十四,他“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毅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当其“去国”即离蜀之时,有《别匡山》一诗: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全诗用3/4的篇幅描绘匡山“清境”,却用最后两句大翻转,说我不是不爱这里的山水美景,而是因为我“已将书剑许明时”了!请注意,诗人在此特别强调其用以报效“明时”的本事是“书剑”,即文武两艺!这首诗,可视为李白“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决心书!而“仗剑去国”四字,表明李白为在大唐天下实现自己的“四方之志”,已然在文才武功两个方面,做好了足够的准备。
出蜀后的李白在初游洞庭湖时,曾经历“猛虎前临”的考验,情况奇险堪比《水浒》中武松醉上景阳岗。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昔与蜀中友人吴指南同游于楚,指南死于洞庭之上,白禫服恸哭,若丧天伦。炎月伏尸,泣尽而继之以血。行路间者,悉皆伤心。猛虎前临,坚守不动。”这场“猛虎前临”的考试,以李白巨大的成功收场。因为这头猛虎对于这个伏尸而泣的剑客,竟然没有逞威,最后悻悻而去。李白的武功,也因此得到验证:没有打虎的本领,岂有猛虎前临、坚守不动的故事!由于李白是在向安州裴长史“上书”中谈及此事,意在表达自己的义气和武功,所以故事的真实性无庸置疑。
出蜀后的李白功名之心十分强烈,进行了“席不暇暖”的大量干谒求官活动。开元十二年(734)即三十四岁时,李白投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判襄州刺史韩朝宗,在自荐信《与韩荆州书》中全面介绍自己的生平与才技,称:
白陇西布衣,流落江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全信较长,所引三句,乃李白自我介绍中的核心,主要道出三点:其一说明我在十五岁已钟情于“剑术”,并以学得的武艺“遍干诸侯”(可惜他们都不识货)!其二,我在习武的同时猛攻文章,到了三十岁已文章大成(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并以此“历抵卿相”。其三,我虽然“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志向极大)。以此来看,李白向韩荆州隆重展示的,不只是擅长文章诗歌的文士,亦是满身武艺“遍干诸侯”的武士!这说明,李白是以“文武双全”的自信,来实现自己的“四方之志”的。
“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是李白干谒韩荆州时其行状的写照,最是符合李白文武双全的自我期许。
以上我们从李白“仗剑去国”的决心,“猛虎临前”的镇定,“遍干诸侯”“历抵卿相”的履历等三个视角,可知青年李白“书剑许明时”的决心和“心雄万夫”的志气,都不是空谈,而是基于对自己文武两艺的坚定自信。
三、“学剑来山东”的中年武士
开元二十八年(740),在安州落户13年的李白年届40,却做出了一个十分奇葩的决定:移家东鲁。他在《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的诗里说:
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
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
下愚忽壮士,未足论穷通。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
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
诗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李白明确说他移家山东的原因是“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二是他此举的终极目标是“前途”和“立功”,并自信能坚持实现“功成不受赏”的“壮士”理想。可见李白之山东学剑,既有“不及仕”的原因,又有“为及仕”的目的!
或问,大唐帝国剑家如云,李白何必千里移家到山东来学剑?原来,盛唐剑家虽多,誉满天下的裴旻将军却在山东。裴旻剑技十分令人惊异,是史上唯一号称“剑圣”的人。据《独异志》载,裴旻“走马如飞,左旋右抽,犹如银蛇飞舞,勇猛凌厉,豪壮气概”!突然间又“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承之,剑透室而入”,即有“飞剑入鞘”的绝招。裴旻故事多多。有说某年,吴道子和张旭、裴旻相聚在洛阳天宫寺,裴旻想请吴道子在天宫寺为其已故父母作画祈求冥福。吴道子说现在没灵感,除非先观赏裴旻舞剑。于是裴旻持剑起舞,当时“观者数千百人,无不惊惶。道子于是援毫图壁,飒然风起,为天下之壮观。道子平生所画,得意无出于此。”说是吴道子被裴旻那猛厉的剑舞气势所激励,画思大开,若有神助,于是挥毫图壁,飒然风起,很快绘成了一幅“为天下之壮观”的得意之作。
关于李白向裴旻学剑,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也予以确认,他说:
和李白同时有一位击剑名人叫裴旻。唐文宗太和初年(827)曾将李白诗歌、张旭草书、裴旻剑舞,称为‘三绝’。裴旻事略在《新唐书》中附见《李白传》后。他曾随幽州都督孙佺北伐奚人,为奚人所围,乃舞刀立马上,飞矢四集,迎刃而断。奚人大惊,解围而去。裴旻又曾为北平守,当时北平多虎,一日射虎31头之多。这样一位舞剑名人、射虎能手,是李白崇敬的,愿意拜他为师。李白曾经写信给裴旻,说:‘如白,愿出将军门下。’(见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裴旻当时或许隐居在东鲁,故李白移家就教。
裴敬所写的《翰林学士李公墓碑》碑文,说李白为裴旻的剑技所吸引由来已久,他投书裴将军属于“天付上才,必同灵气。贤杰相投,龙虎两合”。按,开元中,有诏,除常科外绝艺奇技,莫不兼取。那么,从“剑圣”门下学得的剑术,可谓“绝艺奇技”,李白显然视其为“仕途”之门径。
李白在裴将军门下学剑,其剑术学到什么高度?惜未见详述。但李白有《赠武十七谔》诗一首,描述他的“门人”武谔勇武之状与高尚品性,由此可知李白在东鲁或曾开设武馆,以剑授徒,至少曾做过武谔的剑艺之师!不但如此,李白还在国家危乱的大背景下,以暮年之身干了若干令人惊诧的“武人”之举:
一是幽州探险。据安旗《李白简谱》载,李白曾于天宝十一载(752)冒险赴幽州调查安禄山谋反之据,有诗“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留别于十一兄狄裴十三游塞垣》)和写幽州危机的《北风行》可证。二是浔阳从军。安禄山叛乱后,至德二载(757)正月,永王水军至浔阳,李白满怀拳拳报国之志,毅然应诏入永王军幕,有诗“卷身编蓬下,冥机四十年。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三是出狱入幕。唐至德二年十月,李白刚出寻阳冤狱即入宋若思军幕,期间向张相镐表心迹,谓“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赠张相镐二首》)其借以表雄心的依仗是宝剑而非文章!四是带病请缨。白以满腔热血大济苍生入永王幕,却落得长流夜郎,侥幸获赦。但宝应元年秋,白以62岁的皤然老翁,得知太尉李光弼举兵出征,竟擦亮宝剑带病请缨,半道病还,还大叹“天夺壮士心”!
以上件件,皆表现了诗人李白所独有的武人血气和无畏精神。
四、“一射两虎穿”的武林高手
以上我们着重谈了李白的剑术,其实剑术只是李白武艺中的一部分,李白自述他还能用戈戟殳矛等五种兵器;同时因其师裴旻是“射虎能手”,李白的弓箭也十分厉害!诗人53岁那年有诗《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道其生平理想和才略武艺:
昔攀六龙飞,今作百炼铅。怀恩欲报主,投佩向北燕。
弯弓绿弦开,满月不惮坚。闲骑骏马猎,一射两虎穿。
回旋若流光,转背落双鸢。胡虏三叹息,兼知五兵权。……
据鞍空矍铄,壮志竟谁宣。……
良图扫沙漠,别梦绕旌旃。
诗人说我过去追攀六龙想飞黄腾达,如今历受挫折变得柔软百屈。心怀恩宠欲报答明主,弃却佩饰而从武走向北燕。我能拉硬弓开劲弦,让强劲之弓弯如满月。我曾身闲骑骏马打猎,一箭竟把两头老虎射穿;回旋转身捷如流光,转背翻身射落双鸢。我还会手执五种兵器挥舞突刺,武艺高强让胡虏戎狄再三惊叹。……我身据马鞍空有一身矍铄之姿,胸中壮志凭借什么能够表现?……我的雄心壮志是扫平胡虏,猎猎战旗让我梦绕情牵。
这是李白在十分潦倒的情况下,写给朋友(宣城太守)的一封求援信。细读此诗,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李白写这首诗时已年过半百,却依然“怀恩欲报主”,报国报主之志依然浓烈。第二,李白“报主”的方式和路径,并非“雄笔丽藻”、诗赋文章,而是“投佩向北燕”、“良图扫沙漠,别梦绕旌旃”,即弃文从武去扫平胡虏。第三,诗人弃文从武的依据,是有开得强弓如满月,下射猛虎、上射飞鸢,“兼知五兵权”的高强武艺。“据鞍空矍铄,壮志竟谁宣”,李白以垂老之年还想做矍铄的马上将军,因而向宇文太守求助。
事实上,李白早在青年时代写的《梁甫吟》中,早就谈到自己的种种“绝技”:
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
手接飞猿搏雕虎,侧足焦原未言苦。(雕虎:指虎身斑纹如雕,故曰雕虎)
智者可卷愚人豪,世人见我轻鸿毛。
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
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咍尔为徒劳。
梁甫吟,声正悲。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
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臲屼当安之。
诗中不但称自己具有空中接飞猿、徒手搏猛虎的功夫,有敢在焦原危石上倒着走的勇气,而且说自己所以不显才露艺,是因为自己作为“智者”颇懂韬光养晦(“智者可卷”),虽然“世人见我轻鸿毛”,坚信自己可以有姜子牙那样的“风云感会”。
有人认为,李白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中谈及自己身世时,曾说过:“试涉霸王略,将期轩冕荣。时命乃大谬,弃之海上行。学剑翻自哂,为文竟何成。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儿戏不足道,五噫出西京。”表明他认为自己的剑术不怎么样,像儿戏不足道。其实非也!
李白本来是要用“霸王略”来期“轩冕荣”,岂知时命大谬,抱负未能实现。他卓越的文武两艺,同其“霸王略”一样无人赏识,因而不但觉得学剑可笑,也觉得为文无用!剑不能敌万人(霸王略可敌万人,项羽冠三军可敌万人),文章也是空博四海虚名!因此极其伤感地说自己的文武艺都如“儿戏不足道”。简言之,他是为自己卓越的文才武功叫屈鸣冤!
一个“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的少年侠客,一个“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的求官青年,一个“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的中年武师,一个“抚剑夜长啸,雄日日千里”的暮年壮士,活生生一个典型的武士形象;他以“猛虎临前而不动”的镇定,“手接飞猿搏雕虎”的绝技,“一箭两虎穿,回身落双鸢”的异能,“良图扫沙漠,别梦绕旌旃”的宏愿,使人无法怀疑他的高超武功。然而这个“武士”竟然就是我们熟知的诗国天才李白,这难免使人感到十分讶异!然而这却是真的,尽管有些专家对此不屑一顾。
李白是一位武林高手。李白的武功,与其文才一样,承载着诗人非凡的政治志向,洋溢着诗人满腔的报国热情,折射出诗人卓异的豪情与才气,是诗人为实现其宏大政治抱负而打造的大鹏之一翼。只是由于李白诗名太盛,使当时人(尤其是后人)被其诗文的光芒所掩,几乎全然不知李白除了有绝佳的文才,还有高强的武艺!
李白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天才。我们在介绍李白生平、展读诗人作品时,最好莫要忘记这一点。
参考文献:
1、《李太白全集》,(清)王琦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
2、《李白全集编年笺注》,安旗主编,中华书局2015年版。
3、《唐诗一万首》,廖仲安、李华、李景华主编,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
4、《李白诗全译》,詹福瑞、刘崇德、葛景春等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李白精讲》,王运熙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中国李白研究》年度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