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历史 观照当下
——电视剧《伟大的转折》研讨会专家发言摘登
编者按
10月23日,由中宣部文艺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共同举办的电视剧《伟大的转折》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认为,该剧是一部有深度、有高度、有创新的匠心之作,时代主题鲜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与时代价值。该剧以极具代表性的节点事件为切入口,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地展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精神风貌和顽强的奋斗精神,是近年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上乘之作。光明日报现刊发与会专家学者的发言摘登,以飨读者。
还原历史才能打动观众
作者:欧阳黔森(贵州省文联主席、《伟大的转折》总制片人)
就《伟大的转折》的创作来说,我想谈谈自己的感受、感动。首先是感受,十年以前我就写过《雄关漫道》,对红军的历史有一点研究。但此前接到《伟大的转折》这个任务,感觉有点不知所措。因为红军写的人实在太多了,在电视剧行业也有很多前辈已经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所以在《伟大的转折》创作初期,我还是有些拿不定主意。后来我想,长征故事的精彩无须“戏说”,真实地还原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就是最大的亮点,红军的故事比我们编的精彩得多。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带领红军创造的波澜壮阔的长征,真实的历史更精彩。因此,我们编剧不用编,只要真实还原那段历史,就能打动观众。我们在剧本创作中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努力还原那一段我们党在生死攸关、艰苦卓绝情况下的真实历史,从而再现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
其次是感动,这一次的作品创作,让我的灵魂再一次受到了洗礼。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所以我多次去走红军走过的路,每一次都是对灵魂的洗礼。去熟悉这段历史,熟悉如今生活在长征沿路土地上的人民,收获了满满的感动。只有自己感动了,作品才能感动别人,而这样的感动便来源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历史与艺术的科学结晶
作者:李伟(《伟大的转折》总导演)
电视剧《伟大的转折》通过对真实事件的还原,生动深刻地揭示了全剧所要反映的“转折”主题。它所叙述的故事,彰显的精神,启迪着今天的人们,要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作为艺术创作者,一定要坚持选准题材,讲好故事,合力打造精品,全面提升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艺术质量的重要原则。好的历史剧应当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科学结晶,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要始终秉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既要尊重历史史实,也要科学周密地组织策划,需要缜密细致地构思构造,有游刃有余的艺术想象。在电视剧《伟大的转折》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多次召开选题策划会、剧本打磨会,对党史军史等重要节点和重要历史事件都慎重把握,对每一个人物的塑造都精心琢磨,打牢了剧本创作的基础。
总的来说,要拍好一个剧,尤其是红色主旋律的戏,创作者首先要有理想抱负和信念。其次,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在真实的环境当中寻找创作的支点。最后,在创作过程中要始终心系观众,从根本上寻找观众需要的文艺作品。《伟大的转折》在创作过程中就是尽可能这样去做的,从目前的反响来看,这种创作的方向与态度是正确的。
铭记党的光辉历史
作者:岳思平(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研究员)
我们创作这部电视剧的初心是什么?我们为什么把它定位为“伟大的转折”,而且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个节点播放?历史是一面镜子,要从镜子当中对照感悟,受到启示,要找到其中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电视剧《伟大的转折》既是一部纪实性很强的艺术品,又是一部思想性和政治站位很高的历史教科书,主题鲜明,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遵义会议不仅是关系到我党我军命运的转折,也是关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一次历史转折。电视剧《伟大的转折》突出抓住了一个焦点问题,以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才有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才有今天的新中国。
《伟大的转折》是一部既有艺术高度,又有政治站位的作品,我们要铭记党的光辉历史,坚决做到“四个维护”,坚定“四个自信”,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展示道路自信的佳作
作者:易凯(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
电视剧《伟大的转折》是一部展示道路自信的佳作,这部剧把遵义会议前后的历史阶段以揭秘的方式详细地进行了表现,把我党开始走向独立自主、走向道路自信的过程通过戏剧的方式进行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剧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一个创新之作。此外,值得充分肯定的还有这部剧对贵州本土红军故事的挖掘,这既是对成千上万牺牲的红军战士的纪念,也是贵州对中国革命奉献的一种表达。这些故事使得这部剧有血有肉,真实感人。
电视剧《伟大的转折》对革命人格魅力的展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观照,革命领袖坚定的信仰、红军昂扬的精神面貌、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国民党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部剧对红军高超的智慧、巨大的付出也进行了很好的展示,比如剧中林彪对走夜路不理解,毛主席告诉他,红军就是比别人跑得多,红军就是比别人办法多,这个细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成功不是敲锣打鼓取得的,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这体现了一种强烈的现实观照。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作者:陈晋(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委员)
《伟大的转折》和以往长征题材影视剧不同,这部片子以38集的篇幅,聚焦遵义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央红军实现历史转折的具体过程。该剧的特点,是紧扣转折这一重大历史主题,把过程呈现得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可歌可泣,由此在宏大叙事中有了一种史诗般的气势。
《伟大的转折》的叙述跨度,集中在中央红军1934年12月进贵州,1935年5月出贵州这段时间,对中国共产党来说,那确实是一段生死存亡的征程。全剧展开的所有叙述,都意在说明转折之不易,意在揭示党和红军凤凰涅槃式的转折和新生之不易。
《伟大的转折》所叙述的故事,彰显的精神,启迪今天的人们,要走好新时代中国道路上的长征路,一是要拥有一颗必信之心。伟大的转折,是在执着的理想信念的感召和坚守中实现的。80多年前的伟大转折过程,经历的是生死存亡的考验,无时无刻不考验着中国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和革命精神是否坚定执着,是否拥有一颗必信之心。二是要坚持一种必护之理。必信之心来自必护之理。获得了真理,就必须维护,才能走好未来的路。三是要锻造一支必胜之师。所谓必胜之师,就是有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的队伍。遵义会议前后的伟大转折,不仅反映和代表了中央红军广大官兵的心声和愿望,而且也是依靠广大红军官兵的殊死奋斗才得以突破重围,创造新局面的。四是要走好一条必由之路。在遵义会议前后的伟大转折当中,当时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到哪里去创建重新出发的大本营,开创新的革命局面。为达此目的,必须选择正确的前进方向,走出一条必由和必达之路,而只有立足实际、独立自主地开辟前进道路,才能走向胜利。
中国要走自己的路
作者:孔令燕(《当代》杂志社主编 )
电视剧《伟大的转折》是一部史料扎实、立意高远、人物丰满、故事生动的成功剧作,确确实实做到了深入人心,用春风化雨般的形式,用丰满的艺术形象,讲我们的党史,给时代立传,具有非常高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电视剧《伟大的转折》切实告诉我们遵义会议伟大在哪里,转折是什么。毛泽东作为我们党的领导核心,他真正的伟大在哪里?我们通过这部电视剧,看到他不仅仅是教科书上一个闪光的名字,不仅仅是城楼上的一张画像,也不仅仅是传说中一个神勇之人,他其实是有眼光、有理想、有韬略、有思想、有情义、有血有肉的指挥家,是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是中国革命的定海神针。
电视剧《伟大的转折》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社会的实践,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必须要走自己的路。这部电视剧具有非常强的时代意义,让我们体会新中国70年成就的来之不易。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0年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这部剧提醒了我们,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一切都来自于革命前辈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这更提醒了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细节处彰显匠心
作者:施战军(《人民文学》主编)
电视剧《伟大的转折》之所以在主旋律电视剧里面有自己的新意,主要是故事讲得好。讲好故事首先的抓手是对开会的处理,电视剧对每一次会议都处理得非常细腻,不仅是每句台词处理细腻,人物的表情、效果,人物间的相互影响,甚至描绘了后排人物的某一句话产生的重要作用,比如彭德怀当时说了什么,比如林彪是什么样的表情,在这部剧里可以说表现得活灵活现。
很多战争题材的电视剧、文学作品都是以战争作为抓手,电视剧《伟大的转折》通过抓住四渡赤水调度奇袭等细节,将故事的精彩与深度展现了出来。电视剧《伟大的转折》还强化了一种结构——对人群的刻画。该剧通过很多非常巧妙的方式,通过对待身边亲人的态度等细节,将共产党人与国民党人两个人群的精神高下进行了对比,共产党人的信仰与胜利从这样的描画中就能找到秘诀。
此外,电视剧《伟大的转折》对更多的将士进行了描绘,如耿飙、毛振华、罗炳辉等。而对共产党和老百姓的关系,这部电视剧也处理得特别好,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红军,从很多小人物身上就可以看到党和人民的关系。什么叫以人民为中心?这部剧将共产党人的初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