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文艺评论 > 文艺理论 > 正文

【文化纵横】文化需要的历史变迁、内在逻辑与新趋向

文化纵横

作者: 何洪兵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文化需要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呈现出数量增加、质量提升的态势。2019年我国人均GDP达到70892元,突破了一万美元大关,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些历史性的突破意味着我国社会的巨大发展、社会格局的持续优化,必将带来文化需要的新一轮喷发。因此,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群众文化需要的历史变迁,厘清内在逻辑,判断走向趋势,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在文化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提供学术思考,就应当成为理论界关注和探讨的论题。

历史变迁: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的文化需要呈现

社会主要矛盾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多种矛盾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是影响和制约一定时期一个国家发展的决定性矛盾。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作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主体,把人民的需要状况与人民需要的满足状况作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以此构建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下推动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一直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构成要素,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而呈现出不断的变迁。

第一,“站起来”:贫乏抑制的文化需要。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挣脱外来压迫“站起来”的时代。这个时代,我们总体上处于被动封闭的国际环境,要收拾旧中国留下的烂摊子,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铺垫迈向现代化的扎实基础,只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党的八大立足实际对我国社会阶级关系及主要矛盾作出了充分分析和科学判断:“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科学判断也充分显示出当时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所面临的社会发展状况。

整体而言,这个阶段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是被抑制的。一方面,国家认识到文化需要满足的重要性,但是囿于物质贫乏也只能提供低层次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人民群众文化需要的满足主要是采用传统的看书、听广播、看电影、民间歌会等方式来实现,有时甚至连最基本的文化需要都无法保障。据统计,“1953-1957年我国五年文化事业费总投入为4.97亿元……此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极其短缺。1949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仅有55个,文化馆站896个,博物馆21个。广播制视传播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政治对文化生活的渗透太多,扭曲了人民群众文化需要的满足。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抛弃了党的八大对这一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错误地估计了当时我国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的政治状况,把社会中的一定范围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认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的主要矛盾。在此背景下,文化领域过于强调政治的引领作用,不注重人民群众的意愿表达,忽视群众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需要,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要一度被扭曲。

第二,“富起来”:初步释放的文化需要。中华民族不仅要站起来,而且要富起来、强起来。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是中华民族走向“富起来”的时代。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我们不断革除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种束缚,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我们持续推进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和合作,开启了新中国历史发展的新阶段。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准确判断:“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逐渐被激发出来、释放出来,呈现江水摆脱闸门的状态:一是文化需要的升级、转换迅速。这一时期我国的人均GDP从1978年385元上升到2012年39874元,国家文化事业费总投入由1978年的4.44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480.1亿元。随着社会的发展、投入的增加,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也由较低层次的需要为主向中高层次的需要为主快速转变。在人民群众文化需要层次大幅提升的过程中,文化主题不断切换,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新潮小说、后新时期文学等渐次出现,音乐界的港台风、西北风、校园民谣等依次流行,以致很多人感慨“各领风骚三五年”追都追不过来。二是文化需要的客体化、同质化。客体化的文化需要表现为人们参与文化活动时只调动自己听觉、视觉等,没有充分调动自己的大脑,如“上车睡觉、下车看庙”的旅游、葛优躺式的看球、听歌、看剧等。文化需要的客体化容易导致同质化。回顾这一时期的文化需要状况,很多领域大家都用“万人空巷”来形容,观看比赛万人空巷、观看影视万人空巷等。“万人空巷”在表明流行盛况的同时,体现出的就是文化需要的同质化。这个阶段文化需要的这些特点,是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初步摆脱抑制状态的正常表现,文化需要层次不断提升的态势在这一时期业已形成,而且在加速发展。

第三,“强起来”:质量凸显的文化需要。2017年党的十九大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新的主要矛盾判断,概括出人民群众文化需要已经发生的新的变化。

整体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几年,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呈现出质的提升超越于量的扩大的态势。居家休闲55英寸大屏幕电视成为主角;外出旅游中端酒店逐渐取代快捷酒店;电影消费新式影城全面取代旧式电影院……在文化需求的满足中,品牌、感受越来越取代价格,成为人们考虑的首要因素。新时代,文化需求满足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网上文化需求满足的比重越来越高。网络游戏、网络文化创作、网络文化互动,无处不网、无时不网,人民群众通过网络追求更丰富、更便捷、更互动的文化活动。2019年7月11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显示:“2018年,中国移动应用市场上TOP30的应用领域活跃用户数均在1亿人以上,其中,社交、视频等头部领域用户规模已趋于饱和,增长率趋缓。而处在第二梯队的,音频娱乐、移动购物、资讯等领域用户规模仍保持快速增长。”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正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种类不断增加的趋势。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文化新需要   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