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文艺文旅 > 文艺理论 > 正文

【文化纵横】新主流影视作品为什么受到年轻人追捧

文化纵横

作者:范志忠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

编者按:11月24日16时43分,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抗美援朝题材战争电影《长津湖》含预售票房已超56.94亿,摘得中国影史票房榜冠军,同时成为全球影史战争题材票房冠军、全球华语电影票房冠军,并继续位居2021年全球电影票房榜榜首。近年来,新主流影视作品的强势崛起,突破了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固有面貌,改变了一段时间以来主旋律影视作品叫好不叫座的格局,在赢得口碑的同时赢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极大地唤醒和激发了包括年轻人在内的公众的审美热情。

新主流影视作品的崛起,以工业化制作的视听盛宴、新的题材开拓和集萃式的创作方式、类型化的审美表达和青春叙事话语,日益引发人们关注。而主旋律的崛起与走红,其背后离不开中国影视工业化水平的日渐成熟与市场化进程。

新主流影视作品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影视工业的高速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后,百废待兴,国家集中力量重点打造了以北京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和八一电影制片厂为代表的大电影工业制作基地,为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影视产业发展政策的推出,民营影视公司的崛起,重构了中国影视工业的发展版图。一方面,北京和上海作为传统的中国影视工业制作的重要基地,依然呈现出强有力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浙江、江苏、广东一带,由于民营经济和互联网经济的崛起与发展,迅速发展成为影视工业制作的新兴力量。此外诸如山东、陕西、四川、湖北、湖南、福建、海南等各省市,也纷纷采取各种政策,激活和发展影视工业制作力量。在这种竞相发展的格局下,全国涌现出北京怀柔国家中影电影数字制作基地、青岛东方影都影视基地、上海车墩影视基地、浙江横店影视实验园区以及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影视合作试验区”等在国内外都享有较高声誉的影视工业生产制作基地,中国影视工业制作初具规模,部分领域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如作为国家“十一五”重大文化产业推进项目的国家中影电影数字制作基地,可以提供影视拍摄、声音录制、数字加工、胶片洗印等影视工业全方位、高质量的专业化服务,制作工艺实现了全数字化和网络化,器材配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家级横店影视实验园区则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影视实景拍摄基地,积极探索从单一拍摄向全产业链延伸转变,力图打造高端产业、高端技术、高端人才集聚发展的产业集群,致力于推动中国电影工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影视制作一方面注意吸收借鉴海外影视工业先进的制作技术理念,另一方面则努力提升中国影视的工业化制作水平,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影视作品的影像品质,打造出了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高品质的影像奇观与视听盛宴,极大地激发与满足了受众的视听审美欲望,为新主流影视作品的发行放映与推广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主流影视作品崛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则在于这些成功的影视作品在题材的开拓和选择上,富于一种创新的艺术追求。改革开放以来,影视产业在日益推向市场的同时,其重大题材的选题和创作,日益成为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诸如“五个一工程”、华表、金鸡、飞天等国家重要奖项的激励下,以及国家和地方政府各种扶持基金的积极引导下,如何打造主旋律影视作品的精品创作,成为越来越多的影视制作团队关注的焦点问题。诸多主题影视剧的创作,往往要求在国家特定的重大活动和节日进行展播。很显然,由于影视创作团队的努力,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节点和重大历史事件的题材,几乎可以说都已经被涉足,部分题材多次在不同阶段被反复重拍。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新主流影视题材的开拓与创新,自然格外引人瞩目。

类型叙事是影视工业一种成熟的叙事范式,是影视创作主体和受众之间的一种审美契约。近年来,新主流影视作品创作的一大特点,就在于创作主体日益尊重影视作品类型叙事的审美规律,注重以类型的话语表达影视作品的主流价值建构,缝合了原本横亘于主流叙事和商业话语之间鸿沟,实现了口碑和票房、收视率共赢的格局。

动作片由于高强度的情节冲突和简明流畅的叙事节奏,长期以来一直拥有广泛的观众群体。《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等新主流电影,显然采用了动作片的叙事类型,影片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和令人炫目的剪辑节奏,充满了一种戏剧张力,令人欲罢不能。《长津湖》则明显采纳了战争片的叙事技巧,影片在展现战争的残酷和惨烈的同时,谱写了一曲抵御外敌、壮怀激烈的英雄颂歌,令人感动不已。《中国机长》《中国医生》《烈火英雄》等影片,则注意汲取灾难片的叙事特点,影片在极力渲染突如其来的灾难所造成的危机,巧妙地在危机中塑造具有拯救意义的英雄群像,令人为之潸然泪下。《流浪地球》则罕见地打造了一个具有东方特色的科幻类型话语,带着地球流浪这一具有东方家园意味的意向,引起了2019年辗转于风雪交加春运旅途国人的强烈共鸣。

在互联网时代,年轻人成为活跃在视听网络平台重要的参与者和传播者。近年来,新主流影视作品日益注重以一种充满朝气的青春叙事,以吸引青年观众的喜爱与共情。如2007年播出的《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叙述了以毛泽东、杨开慧、蔡和森、向警予等为代表的青年学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青春岁月,在塑造伟人的主题影视创作中可谓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此后,诸如《中国1921》《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都格外注重展示一代伟人在革命时期的青春风采。《大浪淘沙》则以当代青年陈启航在网络平台做党史专题为引子,以年轻人的视角来叙述当年同样年轻的中国共产党缔造者和领导者追求真理、追求民族解放与独立的革命历程。《觉醒年代》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重点演绎了新文化运动先驱陈独秀和他的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之间矛盾复杂的父子关系,当陈独秀送别两个孩子赴法留学时,剧作采用“闪前”的预叙方式,陈独秀仿佛透过历史风云,目睹若干年后两个孩子为革命壮烈牺牲,“去时少年身,归来烈士魂”。很显然,新主流影视作品的这种青春叙事,“让故事有温度有情感,将广阔复杂的社会生活转化为互联网时代青年一代易于理解的影像符号话语体系,从而巧妙地将其所表达的主题,内化为青年观众自身的情感判断和价值体系,最终赢得青年人的广泛认同与共鸣”。

在后全球化时代,新主流影视作品的崛起与走红,成功地抵御了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欧美大片对本土文化的冲击。1994底,国家主管部门决定每年可以以分账的方式引进“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表现当代电影成就”的海外大片,曾引发巨大争议,有人因此忧心忡忡,认为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海外大片将有可能垄断国内本土市场,击垮乃至摧毁中国影视工业的发展基础。事实证明,正如中国经济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投身于全球经济的大循环竞争而不断茁壮成长,并跃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影视在海外影视的冲击下,同样加快了创作观念与题材内容的转型与拓展,以及影视工业体系改革与建设,并最终在2020年开始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票房市场。令人瞩目的是,近年来好莱坞大片由于过于倚重视觉奇观而在中国电影市场失去了其曾经拥有的票房号召力,而新主流电影却由于工业化的制作、题材的创新和类型化的青春话语而开始高居国内年度票房榜前列。据灯塔专业版实时数据,截至10月11日,2021年度中国电影票房榜前十位影片,有8部均为国产制作,每部票房均超10亿元以上,其中《长津湖》票房突破40亿,高居年度票房榜冠军。新主流电视剧在美剧、韩剧、日剧等激烈竞争格局中同样脱颖而出,《觉醒年代》《叛逆者》《理想之城》等剧作的收视率名列前茅,成为国内观众竞相关注的收视对象。在这个意义上,新主流影视作品的崛起与传播,将个人情感、个人英雄性格塑造与国家主流文化、民族形象相互交融,以类型化的叙事话语承载家国想象和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以一种独特的影像魅力,建构与弘扬具有共享价值的人类共同体美学。

[责任编辑:张尧]
标签: 文化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