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戏剧缘何发展不平衡
东西方戏剧发展阶段的不平衡,其内在的缘由是什么呢?概而言之,这是由中华文明早熟早慧的特点所决定的。自秦朝以降,中国就建立了大一统的帝国。在多民族多文化的统一发展中,我们较之西方更早脱离了马克思意义上的人类的童年时期——对神话与英雄人物的崇拜。古希腊的悲剧,自始至终都围绕着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以及众神护佑之下的不同部族的人群。其所展现的核心主题是人与神、人与不可抵抗的命运之间的争斗。而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自始至终围绕着大一统帝国内在的一整套庄严规范的伦理道德体系。正是因为如此,原始的自娱自乐,个人的欲望命运,已经被规范乃至被整合到了帝国的伦理体系之中。民众的话语以碎片化的形式散见于村野稗史之中,却始终未能在宏观的历史陈述中得以呈现。中正平和、黄钟大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特点。宏阔整严的帝国伦理始终高于跌宕起伏的个人命运。与之相应,礼乐诗词的地位始终高于嬉笑怒骂的戏剧话本。
东西方戏剧的缘起
在雅典与罗马的辉煌落幕之后,西方进入了漫长的中世纪。宗教严苛的律法阻断了戏剧的进一步发展。唯一能够在舞台上留存的都是一些反映“受难”与“神迹”题材的宗教剧、道德剧。不过,仍有一大批散落于草野的游吟诗人,追寻着荷马的行迹,在城市乡间继续传递和发展着民间戏剧。在文艺复兴时代,伴随着美术和科学的发展,戏剧在舞台布景、展示效果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以英国的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戏剧家,通过喜剧、悲剧、历史剧的丰富形式,不断展现着气韵生动、生机勃勃的市民社会的崛起。古典主义时代所奠定的戏剧“三一律”,也逐渐被浪漫主义诗人丰富的异域想象所冲破。紧随其后,现实主义大家们又将充满生活气息的戏剧符号、戏剧想象注入其中,大大提升了西方戏剧的社会性功能。在接下来的自然主义与表现主义时代中,无数戏剧大家带着更为现代的作品,以更为切近现代人类生存境遇的方式,为我们绘制了光辉灿烂的戏剧文化星空。与之相对,中国在唐宋诗词文化的高峰之后,从隋唐的传奇演义、宋代的勾栏瓦舍之中孕育出了元代的杂剧曲艺。于是乎,我们看到了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当然,我们也看到了《拜月亭》《西厢记》《倩女离魂》和《墙头马上》。城市经济的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元代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与融合,促进了元曲的发展完善。明代以后的民间生活展示了更为丰富的历史画卷,从《牡丹亭》的瑰丽多姿到清朝三百家的群芳斗艳,再到昆曲和京剧的夺目灿烂,中国戏剧开始全面绽放光彩。诚然,我们没有真正西方意义上的悲剧,但是,中国的戏剧,尤其是悲剧所成就的是一种道德的完满,一种伦理意义上的崇高。这种崇高确实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内在规范——对道德伦理的尊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