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文艺文旅 > 文艺资讯 > 正文

60年 700场 北京人艺首次开放《茶馆》后台(2)

核心提示: 签海报、切蛋糕、拍全家福,700场大茶馆热热闹闹,60年“老裕泰”轰轰烈烈——6月16日,被冠以话剧代名词、人艺看家戏、演员试金石的《茶馆》在演出中度过了60年700场的大日子。

杨立新(饰秦二爷)

杨立新(饰秦二爷)

杨立新: 《茶馆》老了?老就对了

拿到一个角色,一定要有切入点,《茶馆》更不例外。对秦二爷来说,是作为政治人物登场的,主张实业救国,遇到庞太监时刚好是戊戌变法失败。老舍先生没有像很多影视剧中演的那样,写慈禧太后把茶根儿泼到光绪脸上,而是写了后党胜利后一个太监的忘乎所以。因此两个人见面后,秦二爷虽然说着“不敢”,实际是透着骨子里的“牛”和内心的不服。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人物每句话的气质内涵。

一个话剧院团有60多年的经历,它肯定是有很多很好的保留剧目。《茶馆》确实是经典中的经典,从剧本到表演是经得起这么多年的锤炼和观众考验的,确实是难得的作品。有些人说《茶馆》老了,其实老就对了。你数数有多少五十年代的作品到现在还在演?现在来看《茶馆》,还是有现实意义的。

这部戏难演是因为时间跨度大:第一幕是1898年,第二幕是1922年,第三幕是1947年。人物的年龄跨度也很大,从年轻演到垂垂老矣。其次难在五十年代初排这个戏的时候,老艺术家们的父辈、祖辈都是从前清过来的,他们对那个时代有着实实在在的了解,就像我们这代人对五十年代的北京有了解一样。现在则难在让年轻一代了解解放初的北京到底什么样。我们剧院的毕业生来自五湖四海,不只是这个戏,排《天下第一楼》、《龙须沟》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就是他们对于北京的旧城圈,对北京生活的氛围,脑子里没有形象记忆。

濮存昕(饰常四爷)

濮存昕(饰常四爷)

濮存昕: 我们把生命融进了《茶馆》

开始演时那真是“装模作样”,这不是一个贬义词,当然也不是褒义词。无论是我们对于那段生活的想象力,还是历史知识外对于人物形象的感知,都是从老一代人的举手投足间获得和出发的。郑榕老师从一开始就告诫我要避免概念化,直到前些场演出,杨立新还告诉我,第一幕常四爷不是奔着打架来的,他是到茶馆玩来了,他是有道行的人,不跟小人置气。所以我说话时是该板着脸还是嘲讽着说,这样就更明确了。

1999年黄宗江先生看完《茶馆》后说“拿下来了”,里面有多少无奈,我至今记得。但如果没有当年也就没有今天。就《茶馆》而言,我们把自己的生命融进去就是创新,不一定只有原创才是创新。包括第二幕时常四爷跟两个“灰大褂”说话,我是从害怕到甚至开始反问他们,感觉怎么演都对。到了第三幕就更加落地生活化,很多处理方法都与郑榕老师不一样了,这不是标新立异,而是找自在。

演到2018年,我们已经都从容自在多了。《茶馆》接班王利发最难,梁冠华的王掌柜已经大象无形、烂熟于心了,其他都是色彩人物。10年后观众也是新人,到那时都是新的生命重新承载这个戏。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迪]
标签: 北京人艺   茶馆   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