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心态高峰体验:醉意、神全
庄子哲学的观察体物,绝不是明辨清晰、纤悉无遗的,庄子生就了一双混沌的醉眼对着滚滚的红尘、浩浩的宇宙。而过分的清楚,似有所得,实质却形神离散,接近死亡。把有形的东西看作无形,那么反倒气静神定。(《庄子·庚桑楚》:“以有形者象无形者而定矣。”)庄子在《达生》篇中讲到一个醉汉坠车的故事,虽然他遍体鳞伤却不曾死亡,他的骨节与别人一样,而却生命独全的原因是他“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所以遇到伤害而无畏惧。我想醉汉自车而坠时尚昏昏酣睡,如物坠地,一切顺乎自然,一种彻底的放松状态(“其神全也”),倒比那些临危惊恐万状、手足无措的人容易逃过大劫。因为心智在惊恐中所作判断,大体都逆乎自然。所以庄子通过关尹阐述进一步的道理,醉汉尚能“得全于酒”,更何况“得全于天”的人呢?如果能真正与天地精神相往还,那还忧愁怛悼、还患得患失、还畏生怖死吗?不会了,那时你就可以过乎昆仑、游乎太虚,在无何有之乡徜徉,你就能真正地去拥抱天地的大美,这是一种如婴孩般天真无邪、如醉汉般混沌痴迷,逍遥自由、和谐统一的高峰的体验。庄子还会在下面向我们展示这种奇妙的境界。
六、得失之间
一切经过人为加工的、注入了人类“心智”的,一切为声、色、香、味和欲念所驱使,而自以为有所得者,在庄子看来,都大悖自然的本真情性,都是丑陋的。百年的大树,在大自然里掩抑扶苏,何等壮美,而偏偏“破为牺尊”,以青黄的彩色绘以花纹,而将断木残枝弃于沟壑。我们将这件雕饰花纹的牺尊和断木残枝相比较,固有幸与不幸的区别,然而在失却自然的本性上而言,它们却无二致。盗跖和曾参、史鰌,他们的行为和所尊奉的道德价值观不一样,然而在失去人的本性上而言,也是没有区别的。庄子以为丧失真性有五种情况: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五臭薰鼻,壅塞嗅觉直达额顶;五味浊口,味觉败坏;趣舍迷心,使性驰逐。这五种情况,乃是戕害生命之大恶,这些都是杨朱墨子所汲汲以求者而“自以为得”,这不是庄子所谓的“得”,苟得者反为所得而困扰,那可以说是“得”吗?而这种困扰和鸠鸮之于牢笼、和虎豹之于圈栅、和罪犯受于酷刑有什么区别(《庄子·天地》)?世俗的凡人将上述生命之大恶如柴栅般充塞于胸,而得道的真人却非如此,他们探究穷极事物的真性,持守他们的本根,忽忘天地,弃置万物,他们精神世界不受外物的困扰,他们真正与大道至德相融合,摒弃仁义和礼乐,那时他们的内心便是一片恬淡、一片清明,静如止水,寂如太虚。(《庄子·天道》:“极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困也。通乎道,合乎德,退仁义,宾礼乐,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