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文艺文旅 > 人民艺术家 > 正文

老庄心解(34)

庄子斥儒

——儒庄斗争之本质:伪与真

庄子书对儒家的批判是十分尖锐而激烈的。其中重言、卮言、寓言叠出,纵横捭阖其文,可以说是宇宙观、人生观之大较量。读之,未必深信;思之,知其有理。

庄子的宇宙观,是身居环之中枢,观察体悟。体悟玄德大道的无穷之门,体悟无所始的无何有之乡和无封无隔的大自然。而庄子的人生观则是无所待的与自然齐一、万物齐一,是养生、保生、全生、尽年,是彻底的无为、无用、无功、无名。因之,若论中国历史上彻底的反儒学派,应是庄子学派,不留情面,体无完肤,鞭辟入里,淋漓尽致。庄子是一个有着浓厚的艺术气质的人,他的放言有的近乎肆无忌惮,使人想起他蓬头垢面、粗衣布鞋、言忘意得的状貌,也许这是他苟活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生活艺术,但归根结蒂,这是他完整的人生哲学。两千三百年来,他的人生哲学影响至深至钜,尤其对中国文艺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功绩。

《庄子·人间世》中记载楚国的狂人隐士接舆见到孔子说,方今春秋乱世,人们不会趋福避祸,连似乎怀有道德的孔子也到楚国这衰败之地,他劝孔子对社会不必“临人以德”,以道德去降临人间;不必“画地而趋”,划出一条道路让人去走。在庄子看来,世道已然沉沦,孔子的理想,是无法挽狂澜于既倒的,这是庄子对孔子的一段比较客气的批评。这儿所讲的孔子之德不是庄子的天地大德,而指仁义而言。

《庄子·德充符》中借被砍脚趾的叔山无趾见孔子的一段对话来批判孔子:“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孔子则表现出见善如不及的谦恭,愿意听取他的批评。无趾将见到孔子的情形告诉老子,老子讲:你何不把死生齐一、“可”与“不可”齐一的道理告诉他呢?无趾说:“天刑之,安可解?”这是苍天对孔子的惩罚,是无可解脱的。这则故事的意思是孔子不具备天地的大德,虽谦谦如也,也无法知道万物齐一的大道。

《庄子·大宗师》以重言借孔子之口称赞孟孙才,孟孙才是一位悟生死齐一的人,母亲死了,哭而无泪,居丧不哀,孔子说,这才是一位觉醒的人啊,而我们则如做梦一般,不曾觉醒。因为孟孙才“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具生死齐一的观念:“且方将化,恶知不化哉?方将不化,恶知已化哉?”又具这顺应自然变化、稍纵不居的意识。因此孔子认为孟孙才“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安于自然的秩序,忘却生死之大限,所以他可以与天地宇宙齐一,到达那宁寂的虚空之中。

在《庄子》中,连孔子也自认为是被苍天所惩罚的罪人,在《大宗师》中记载了一则子贡被嘲的故事。子桑户死了以后,他的两位好友孟子反、子琴张却编曲歌唱:“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你已返璞归真,我却依旧形骸,犹存为人)子贡大惊,问他们:“临尸而歌,礼乎?”这两人却嘲笑真正不懂礼的是子贡。子贡回去问孔子,孔子告诉子贡,他们是与宇宙造物者为侣,游于天地浑元之气的人,“忘其肝胆”、“遗其耳目”,把身内身外的痛赘抛却,“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人们在世俗的尘嚣之外无目的地彷徨,在了无一物的境界中作逍遥游,他们是不会以世俗的礼仪去炫人耳目的。庄子书中在批儒家的时候,往往用孔子自己的话语,孔子在《庄子》书中是一个被嘲弄者、被训斥者,同时又是一位自责者、自非者,不像惠施,总是作为论辩的对手而存在。

上一页 1... 3233343536...51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尧(见习)]
标签: 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和谐   大美   梦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