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文艺文旅 > 人民艺术家 > 正文

老庄心解(39)


庄子的无待之境

一、天地有大道至德

庄子是一位大彻大悟者,他修炼道术的终极目的是彻底的无所追求,他希望于人类的应是忘却一切附于身外之物,诸如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忘却一切窃据于身心之内的喜怒哀乐、贪嗔痴怨,舍弃一切仁义的桎梏、礼乐的束缚。既没有福,胡云乎祸;既不见祸,又何来福?庄子告诉人们“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小识伤德,小行伤道”(《庄子·缮性》)。大道至德,必然伴着真识伟行,这真识伟行不是治国平天下,不是包举宇内,并吞八荒,而是无所待的宁寂坐忘,而是“动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庄子·庚桑楚》)的状态。

无待,宇宙之大,日月之明,星辰之众,皆顺其自然;天体的运行、万物的化育亦皆随其大化。无待,一切都无所依恃、无所追逐、无所期求。天地的大美,无须言说;四时的代序,毋庸议论;万物生灭,何须置喙。古来圣贤的本分是认识天地的大美、万物的至理,无为而治,不应妄加意志于造化。(《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

无待,一切都不属于你,包括你的身体形骸、你的生命、你的子孙。生死是件大事,然而在庄子看来,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生命勃然而起,又悄焉而亡,生不足恋,死不足悲。死,反倒是大解脱。(《庄子·知北游》:“解其天弢,堕其天。”)这些都无须去哀叹、悲悯,不如塞耳不听,任其自然,不用辩说。

庄子所谓的大道至德,乃是达到一种无所不容的和谐,庄子之徒借用儒家之辞称为“仁”;达到无所不适的顺应,庄子之徒借用儒家之辞称为“义”。这儿的仁义,全然和儒家的仁义有着本质的不同,儒家凭仁义以别善恶,而视善恶齐一的庄子,则讲仁义只是和谐与顺应。庄子认为天下之所以大乱,便是对仁、义、忠、乐、礼的偏执,这是自黄帝、尧舜以来带给人间的灾难。

庄子心目中的伟岸巨大的宗师、有情有信的宗师、无为无形的宗师便是自然,便是道,那是无待的自在之物,是前文提到的“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的不可名状的宇宙本体或法则本根,对于它的体悟便是修炼庄子之学的内容。

上一页 1... 3738394041...51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尧(见习)]
标签: 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和谐   大美   梦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