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解弦外的知音
我们几乎都听过“伯牙弹琴,钟期知音”的故事,这个故事载于《列子.汤问》。故事说,春秋战国时的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俞伯牙弹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是说俞伯牙在奏琴时想要表达的内容,钟于期都能从琴声中听出来。而应劭的《风俗通》说: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以世无足为知音者也。伯牙以破琴绝弦,表达知音身殁的遗憾,可见“知音”二字,是一个对琴艺(音乐)具有广博知识和极高涵养的代名词。鼓琴大师与知音的同在,才是演奏与听众的绝配。李白有多篇“听琴”、“听笛”的诗作,使我们知道他其实正是伯牙所恨难得的“知音”!我们先来欣赏他写于733年的《月夜听卢子顺弹琴》,全诗八句,且录于下: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钟期久已殁,世上无知音。
诗里说,静夜闲坐,明月当空。幽人卢兄,奏响古琴。听来是《悲风》,宛然是《寒松》。奏《白雪》见素手忙忙,听《绿水》而心灵净化。惜哉钟期已殁,伯牙再无知音!
按《李太白全集》有王琦注:“释居月《琴曲谱录》有《悲风操》、《寒松操》、《白雪操》。《白帖》:《阳春》、《白雪》、《绿水》、《悲风》、《幽兰》、《别鹤》,并琴曲名。”所以,诗中的“悲风、寒松、白雪、绿水”,均是琴曲名,李白对此好生熟悉。
这首诗,先写弹琴,再写琴曲,末写慨叹。写琴曲以《寒松》比《悲风》,看似以琴曲比琴曲,实则以“悲”“寒”相偶,“风”“松”相连,喧染出一派悲凉气息。“《白雪》乱纤手”不特以“乱”见动作,而且以“乱”见琴艺;“绿水清虚心”,进一步写出诗人听《绿水》之琴声,如有清流经过胸怀,涤荡世俗污垢的独特感受。最后引用典故,道出作者知音难觅的孤寂情感。
全诗描写了隐士卢子顺弹琴的高超艺术水平,使我们看到了李白对琴道的高度熟悉和很高的音乐修养,最后用的典故慨叹世上无知音,不但证明他就是那个难得的“知音”,而且强烈地表达了诗人满腔忠诚、历尽艰难而无人所“知”的痛苦。
李白还有《听蜀僧濬弹琴》诗,写蜀地一位和尚弹琴技艺之高妙: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诗人说,蜀僧濬怀抱一张绿绮琴,他是来自西面的峨眉峰。他为我挥手弹奏了名曲,我仿佛听到万壑松涛风。我的心灵像被流水洗涤,馀音缭绕和着秋天霜钟。不知不觉青山已披暮色,秋云也似乎暗添了几重。
现代学者俞陛云点评《听蜀僧濬弹琴》说:“试观其起句,言蜀僧抱古琴自峨嵋时下,已有‘入门下马气如虹’之概,紧接三、四句,如河出龙门,一泻千里,以松涛喻琴声之清越,以‘万壑松’喻琴声之宏远,句法动荡有势。五句言琴之高妙,闻者如流水洗心,乃赋听琴之正面。六句以“霜钟”喻琴,同此清迥,不以俗物为譬,乃赋听琴之尾声。收句听琴心醉,不觉山暮云深,如闻韶忘肉味矣。”(《诗境浅说》,中华书局2010年第一版第5页)《唐宋诗醇》说这首诗“累累如贯珠,冷冷如口玉,斯为雅奏清音”。而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则赞其“逸韵铿然、是能得弦外之音者”。
善哉!“能得弦外之音者”,非“知音”李白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