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国忧民的爱国歌唱家
李白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这就注定了他不会仅为个人的情感而写诗,也不会仅为个人的情感而歌唱。李白的一生,孤蓬万里,遍干诸侯,在仕途上鲜有无成。然而当大唐帝国如日中天之际,他却首先察觉“圆光过满缺,太阳移中昃”,具有过人的政治敏感。他敢为时政之针砭,发盛世之危言。他不仅止于拟古,而且敢于讽今。其壮志豪情,幽思密旨,多借乐府歌行一类的体裁以抒发,可谓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吟咏之际吐纳金石之声。因此,李白的“浩歌”,常常蕴含着十分深刻的政治内涵,抒发着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思。
例如他有一首题为《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全诗如下: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
觉来眄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
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表面看,这首诗满篇讲的都是饮酒作乐,人生如梦,“浩歌待明月”也属于其惯常动作。然而如果仔细体味全诗,就会发现“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等句,在佛、道所谓人生如梦、人生虚幻的外衣下,跳动着一颗关注社会和民生的火热的心,诗人通过醉酒表达的是对丑恶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批判。“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的根由,是怀才不遇,有志难伸。所以他为“言志”的“浩歌”,唱的是人民(包括普通士人)对统治者的抗议和呐喊!
在我们非常熟悉的李白的“进酒之歌”(《将进酒》)里,作者喊道:“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为君歌一曲,请君侧耳为我听。”李白要为朋友“歌”的一曲是什么?是一首抗议当局弃贤不用的“牢骚之歌”!其词为:
钟鼓饌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儿同销万古愁。
李白这首歌唱在736年,其时李白已36岁。一个志在匡时济世的天才,飘蓬四海,无所依居,千里访友寻欢,借酒来销“万古愁”,这不正是一首政治不得志的愤懑之歌吗!“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赠李白》)是说李白为怀才不遇而痛饮,为有志难伸而狂歌。李白在歌唱中展示的喜怒哀乐,表达的其实是社会公众的“民意”,折射出大唐王朝的腐朽衰亡气息。
李白在经过一年多翰林生活,于天宝三年离开朝廷后,基于对唐王朝政治腐败的观察,早早地看到了盛唐表象掩盖的危机,并常常将这种危机在自己的“歌唱”中揭示出来:“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苏台览古》)中借今日荒凉与昔日繁华之对比的深刻寓意;“一闻歌玉树,萧瑟后庭秋”(《月夜金陵怀古》)中以“玉树后庭花”这种亡国之音至今还在被人唱着,隐含的金陵衰落的暗喻;以及“六代兴亡国,三杯为尔歌”(《金陵三首》其三)中直接以六代兴亡比对唐王朝盛衰的警告:这些发自诗人怀旧记游、登台览古中的歌唱,是诗人为六代忽兴忽亡唱的悲怆挽歌,却深深地寄托着诗人“常为大国忧”的爱国情怀!
我们在李诗中还看到,诗人认为“歌”的社会政治功能是很大的。他在《九日登巴陵置酒观洞庭水军》中大谈“酣歌激壮士,可以摧妖氛”;在《在水军宴韦司马楼船观妓》中又谓“诗为歌吹发,酒为剑歌雄”;在《自广平乘醉走马六十里至邯郸登城楼览古书怀》中说“歌酣易水动,鼓震丛台倾”:都是认为,动人的歌唱,具有激发壮士、鼓励斗志、撼动易水、摧毁妖氛的作用!
李白的“雄笔丽藻”,为中华诗坛写下无数的长歌短歌,赞歌悲歌,剑歌菱歌,宫廷歌和闺怨歌;而李白的出色歌喉,更为大唐帝国的三山五岳四海五湖,播下无数的酣歌醉歌、行歌浩歌、强歌狂歌、哀歌和挽歌!
李白,是一位席地幕天的平民歌唱家,一位倾泻真情的原创歌唱家,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歌唱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