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文艺文旅 > 人民艺术家 > 正文

老庄心解(45)

庄子的不需辩说的理论,在《庄子·寓言》之中,还有进一步的论述,庄子说:“不言则齐,齐与言不齐,言与齐不齐也,故曰无言。言无言,终身言,未尝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不说话则与宇宙万物齐一的大道一致,宇宙万物齐一的大道与“辨析”事物的言论不能齐一,言辩与宇宙万物齐一的大道不能齐一,那言也白言,辩也妄作,毫无意义。因此这种言说等于没有言说。终身喋喋不休,却未尝真地说出了什么;而那终身缄口不言的却未尝没有说出大道的真谛。因此只有那隐机忘言的人,才能做到随心所欲,随物而变,非执一守固,“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卮言者,圆融贯通不以物拘之高论也。这“天倪”便是自然的和谐,只有这样的高论,才能传之久远,也就是圣人的“不言之辩”的真正要旨。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曾谈到人的生死,他说:“……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又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短短的几句话,其实都出自《庄子》的《齐物论》和《德充符》两篇文章。

庄子以为宇宙万物齐一,所以提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的名言,而且以为死和生都没有区别。他在《德充符》中举一个受刖刑而断足的王骀,成了鲁国的贤人,跟他游学的人很多,几乎和孔子差不多。孔子的弟子常季对孔子说,王骀并不教学和论说,但弟子们都能满载而归,难道果真有所谓“不言之教”吗?为什么他身体残缺而德性能圆满呢?孔子说:“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庄子·德充符》)这位圣人说死生这样的大事不能使他变化,那么即使天地毁灭,也不会使之丢失而被遗忘。

王羲之虽然不同意庄子死生齐一和彭殇无别的说法,但内心深一层次,对庄子之说则心向往之。在我看来,王羲之正由于自己达不到庄子的思想境界,才会以为兴尽悲来,“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如果他真正做到了“一死生”、“齐彭殇”,那么我们也就不会读到《兰亭集序》这篇脍炙人口而又不能逃脱人生我执的千古妙文了,它的妙处就在于对庄子的不理解。对一种学术或言说表现出理解、不理解或反对,那都是这种学术或言说的影响。

《庄子》中论及死生的地方不一而足,他之所以能最潇洒地对待死生,还是基于他齐物论的思想。他认为圣人(或如庄子书中亦称的真人、化人)修炼的终极目标,乃是能在坐忘之中达到心斋宁静,使自己藏于“无端之纪”(天地没有开始的时候),游于“无何有之乡”,真正做到离形去智的忘言之境。人生烦恼的根源在于事物之间的区别,而死和生则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对待这个问题的认识倘若没有达到庄子的境界,那么你很难理喻庄子其他方面的论述,正因为此,庄子才一而再、再而三地谈死和生的问题,目的是使人们大解脱,免除那种“倒悬之苦”(把问题整个相颠倒,是谓“倒悬”)。

上一页 1... 4344454647...51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尧(见习)]
标签: 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和谐   大美   梦蝶